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煤电博弈升级:地方保护难治痼疾 煤电互保尴尬

2013-10-22 09:24: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字号  

  原标题:煤电博弈升级:地方保护难治痼疾 深化市场化改革或是唯一出路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西大同某央企下属电厂的数百辆运煤车在当地被截3天,原因是该电厂拒绝采购大同本地煤,而是采购从内蒙古、山西朔州等地拉过来价格更便宜的“外地煤”。

  此前有当地政府人士抱怨称,一些央企“吃着我们的,喝着我们的,还‘拉’在我们这儿,污染着我们的环境”,现在当地煤企已经哀鸿遍野了,央企却舍近求远去拉煤,的确令他们非常恼火。

  今年7月份,山西省政府出台了20条“煤炭新政”来为本省煤炭企业减负,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其中包括“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对省内实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和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等的发电企业,给予发电指标倾斜,鼓励其节省运力,节约成本,清洁高效,就近用煤”等措施。

  资深煤炭营销专家李朝林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现在执行“煤电互保”政策,要求当地火电企业与当地煤企共度时艰也无可厚非,因为煤炭电力行业从来就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且,在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时候,煤炭企业也曾力保当地电企的电煤供应。

  尴尬的煤电互保政策

  山西的20条“煤炭新政”以及之前河南、山东、湖南等地相继出台的各种“煤电互保”措施,曾一度被业内人士质疑为“地方保护”行为,被认为是“反市场化改革”的做法。

  有不愿具名的山西当地人士认为,从“运煤车被堵”事件来看,更多体现为当地政府与央企当地公司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政府的保护政策很难按照预期来有效实施,在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保护政策似乎很难站住脚。

  当然,有分析人士认为,整体电力企业也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特别是10月份以来低卡煤价格开始出现明显上扬的趋势,加上近来上网电价下调,脱硫、脱硝等环保要求的压力,电力企业必然寻求将种种成本压力向上游传导。上述电厂舍近求远去采购更为便宜的“外地煤”应该也是传导成本压力的体现。

  据了解,上网电价调整之后,上述电厂燃煤机组上网电价按照山西送华北电网的调价标准,下调0.009元/千瓦时(含税)。

  煤电博弈正在升级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煤企和电企的冲突由来已久,只要煤价发生较大波动,煤企和电企之间便会出现违规或违约的情况。这次“运煤车被堵”事件表明煤炭市场已经完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彻底转变,煤企和电企之间的博弈将进一步升级。

  周修杰也认为,由于之前合同煤市场份额较大,类似冲突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而如今假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煤企和电企之间的矛盾再度升级。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尽快理顺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加强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乃当务之急。

  事实上,煤炭企业对当地火电企业异地采购动力煤一直颇为不满,今年河南省政府顶着“反市场化改革”的风险率先出台“煤电互保”政策,也正是由于当地煤炭企业的联合呼吁。

  李朝林称,之前是“煤保电”,政府要求当地煤炭企业优先供应当地电力企业的用煤;现在是要求“电保煤”,既然“煤电互保”政策出台了,因此,对当地火电企业而言,即使本地煤的采购价格稍贵一些,也应该执行相关政策,在一定比例上采购本地煤,以帮助本地煤企脱困。

  市场化改革是唯一解决之道

  李朝林认为,在这次堵车事件中,无疑包含着煤电企业的利益之争,需要尽量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解决,煤电双方的价格之争不靠市场就无法解决。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在煤炭交易上实行完全市场化,煤炭交易应在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下进行的,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不能进行强制交易。

  李朝林称,从这次堵车事件来看,在煤炭交易上煤电企业之间显然并没有遵循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市场竞争原则,这既有煤电企业之间的责任,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干预煤炭交易的结果。如果这样的事件继续发生,对煤电企业都没有好处,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稳定。

  从长远看,周修杰认为,政府坚定地推进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是解决煤电矛盾的唯一办法,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肯定是正确的,今后的推进力度还需加大,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之间出现微小矛盾不应该阻碍整个行业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煤企转型、提升煤企核心竞争力也势在必行,只有帮助煤企解决核心问题,各种冲突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李朝林倡议,从煤电企业来说,要尽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煤炭、电力企业在遵循市场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大原则下,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还要在力所能及的大前提下,尽量友好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协调好煤电关系。在煤炭紧张的时候,煤炭企业要尽量满足当地电力企业的煤炭消耗需要,以合理的价格把煤炭供应给电力企业;在煤炭供过于求的时候,电力企业要尽量考虑当地煤炭企业的困难,帮助当地煤炭企业排忧解难,尽量采购当地煤炭企业的产品,推动当地煤炭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证券日报》

[作者:宋亚芬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