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假记者变身“大V”敲诈百万 网络敲诈形成产业链

2013-10-22 07:57: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号  

  一个“80后”青年,长期打着“全媒体记者”、“意见领袖”的旗号,借助其网上影响力,以进行“舆论监督”为幌子,到处收集所谓负面信息,随意夸大事实、恶意炒作,以此相要挟疯狂敲诈勒索,成为当地“称霸一方”的人物。

  近日,在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湖南省衡阳市公安机关破获格祺伟涉嫌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犯罪团伙案件,在格祺伟住所起获一批用于作案的密拍密录设备、假记者证等物品,并缴获敲诈勒索既遂的一批名贵香烟和收款票据27张。

  据初步查证,受害对象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的企事业单位和干部群众,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目前,格祺伟、张桓瑞等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湖南衡阳市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假记者变身网络“大V”

  格祺伟,本名周波,1984年出生,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西南某大学新闻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多家网络媒体和报社实习或临时工作,后以自由撰稿人身份获取稿费为生活来源,自称全媒体记者、自由撰稿人,在媒体圈小有名气。2011年,格祺伟在其同伙张桓瑞(男,河北衡水人,时任现代消费导报社副社长)授意下,顶着现代消费导报网站“现代消费网”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头衔非法从事“采访报道”活动,并活跃于个大门户网站实名开设微博,通过参与炒作一系列网络敏感热点事件积聚人气,粉丝超过70万。

  刊登不实消息只为了敲诈企业

  警方查明,2010年以来,格祺伟利用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在媒体圈的人脉关系,与少数媒体记者勾结,大量搜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群众的所谓负面信息,长期以记者身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以在网上曝光、进行负面炒作相要挟或以删帖为名,大肆进行敲诈勒索犯罪活动,金额动辄数万、数十万元。2013年4月,格祺伟根据湖南某报社驻衡阳记者站记者匡某(另案处理)提供的线索,在“现代消费网”上发布题为“贫困县违规承包工程欠巨债 贱卖土地给开发商抵债”的失实帖文,称祁东县人民政府未经合法手续,将一块土地低价卖给衡阳某建筑公司。帖文发布后,格祺伟打电话给该建筑公司老板彭某,谎称自己是湖南某报社驻衡阳记者站记者,网上帖文系其所发,要求与之见面商谈“处理”此事,遭到彭某拒绝。后格祺伟继续发帖进行负面炒作,并再次联系彭某要求见面。见面后,彭某质疑格的报道内容失实,格却称,“我在网上发布正面报道没人理会我,我报道这些负面新闻,大家立马就会与我联系”,要求彭某企业出12万元钱在湖南某报社做广告“摆平”此事,否则继续爆料。迫于压力,彭某怀着“花钱消灾”的心理,向格祺伟支付6万元人民币“广告宣传费”,但最终根本没有做广告。

  警方进一步侦查发现,格祺伟还涉嫌伙同犯罪嫌疑人张桓瑞等人组成敲诈勒索犯罪团伙。该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先安排线人运用录音、密拍等非法调查类手段收集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负面信息,由格祺伟负责写稿,再以要在网上发布或帮助删帖为要挟实施敲诈。目前警方已查实该团伙实施敲诈勒索案件16起。据了解,该犯罪团伙之所以拉上格祺伟入伙,主要就是看中了格祺伟的“文笔”好,能抓住爆料线索中的“炒点”,加之其在网上和“圈内”的影响力,稿件署上格祺伟的名字,敲诈勒索的威慑力更大、成功率更高。

  网络敲诈形成产业链

  据办案民警介绍,格祺伟实施敲诈勒索行为已形成了固定“套路”:在网上看到或通过爆料人得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负面信息后,直接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当事方,告知他所掌握的“事实”,要求对方主动联系他,并明确告诉对方自己就是大名鼎鼎的“格祺伟”,做过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如果此事由他“报道”出去,后果会很严重。当事方迫于压力联系格祺伟后,格祺伟就会主动提出花钱摆平此事。如果当事方不理会,他便撰写帖文在网上大肆散布,再以帮助“删帖”为名索要钱财。为掩人耳目,格祺伟还经常要求当事方到指定媒体做“宣传广告”,他从中提成,获取非法所得。文/新华社

[作者:张玉玺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