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释永信:少林72功夫几乎都练过 最高境界是不动心

2013-10-12 07:58:14 来源: 华商报
字号  

  事情要做什么像什么

  华商报:你和金庸先生很熟?释永信:是的。他第一次来少林寺是1981年,而我也正好是那一年进的少林寺,但我们当时没有见过面。我们第一次见面应该是九几年,后来又多次接触过。他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教教理、教义非常通达,德行很高,知道学习和尊重。

  华商报:他和你交往后,有没有改变一些对少林寺或少林功夫的看法?

  释永信:(笑)只有你们媒体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对老一代人来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少林寺能传承千年,自然有他的道理,自然有他的家风,有他的精神所在。

  华商报:听说你不太喜欢“少林武术”这个称呼?

  释永信:我们更愿意用“少林功夫”,为此我们还曾和国家体育部门有过争论,他们说,建国以前用国术,建国后用武术,一再建议我们用“少林武术”四个字。但我们认为,武术只是功夫的一个层面、一个技术层面,而“功夫”不仅有技术层面,更有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它至少包括武术和武道两个层次,再进一步就是禅。所谓以禅引武,以武修禅,所以,功夫也成为少林寺特有的禅修法门。我们坚持叫“少林功夫”,意思也是以示区别。

  华商报:“国术”是怎样演变的?释永信:和国学一样,它就是一种国家需要,民族需要。鸦片战争后,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民族需要振兴,振兴需要好的精神面貌和载体,从哪里来呢?于是武功就上升到了国术,全民练武,强身健体,这是一种救国的需要。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信仰,甚至传统的生活方式都丢掉了太多了,咋办呢?开始用国学来挽回民族的传统、民族的信仰。所以这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需求有关系。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华商报:现在还有时间练功吗?释永信:功夫一直在练,只要有呼吸之前都在练。有句俗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讽刺混日子的。但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真能坚持每天撞钟,三年五载下来,他的心性肯定会发生变化。其实,很多事情要专心致志去做、坚持去做,做什么要像什么。当和尚,要坚持好和尚的本分,当农民,要坚持农民的本分,各自有各自的本分。

  我们内部很少称方丈都称大和尚

  华商报:22岁你就是少林寺的住持,直到1999年你34岁时被称为方丈。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区别?

  释永信:实际上是一回事,住持和方丈都是一个人。过去很少叫方丈,都是叫住持。电影、小说上称方丈,大家就称方丈。其实我们佛教界内部很少称方丈的,都称大和尚。现在大家都喜欢有好的名头,好做事,怎么好听怎么叫,怎么大怎么叫,实际都是一回事。

  华商报:住持一般是怎么选定的?

  释永信:少林寺是个子孙庙,住持都是由前任定的,我们有这个传统,讲的是衣钵相传。任何一位少林寺的僧人,哪怕是住持和方丈,也只是少林寺发展历程中的一块铺路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秉承祖师的智慧和家风,只有这样少林寺才能更加兴旺。

  华商报:寺庙里师父和徒弟的关系,跟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释永信:区别很大。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寺院提供的,包括我们的学习、修行都是,到了寺庙就像到了家一样。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临时的,而我们则是终身的。师徒之间情同父子,师兄弟之间亲如手足。

  华商报:这点很像我们过去的传统私学。最近,四位全国知名大学教授,在西安的西北武术院开设私学授课,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释永信:这种想法挺好的,现在的教育,老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老师面对着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讲的什么,学生愿不愿听,老师也不知道。而开设私学,能够很好地沟通、很好地交流。另外,这种传统的私学教育方式,除了知识的教育外,人格的教育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秦子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