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评高校要求新生读《弟子规》:该读懂其文化寓意

2013-08-22 08:12:00 来源: 武汉晨报 
字号  

  《羊城晚报》报道,上周,中山大学2013级新生报到。今年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但近日,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发表评论《中山大学的新“笑剧”》,提出尖锐批评,引发网友争论。

  几百年前的蒙学读物究竟该不该拿来当成大学生的必读经典?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抱着“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心态去参与这场讨论,那么,基于不同价值立场、不同话语体系的观点便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喧嚣争论,如此背景下,讨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众所周知,几百年前作为道德品行范例的《弟子规》,其部分内容早已脱离了当今实际,而中山大学为什么钟情于它呢?其实,这和当下的文化生态不无关联。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我们已很难找到一本开启年轻人心灵教育的合适读物。当世俗和功利爬满了书架,当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选择《弟子规》或许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再则,要求新生交读后感,并不等同于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言听计从。读后感只是反应学生看过这本书后的内心感受,其内容既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对某一观点的重新论证。那在此语境下,要求新生读读几百年前的启蒙读物,又何尝不可?如果一所大学的这点要求都要遭到社会的无情批判,我们又怎能奢望它培养出更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现象是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从因果联系上看,大学要求学生读《弟子规》,这之中其实隐含着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故而,审视中山大学这一举措,更不该缺位的不是争论,而是反思。

  《弟子规》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应吸取,糟粕理当抛弃。但如果仅满足于这浅显的解读,而忽视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危机,那围绕大学这一做法而展开的争论都将变得空洞而无价值。(张剑)

[作者:鲍文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