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黄河岸边的长城

2013-08-21 17:02:00 来源: 山西日报 
字号  

  到河曲的第二天下午,顺民领着我来到了黄河岸边。河水曲曲折折,深深的河谷中波光粼粼,放眼望去,四周山峦起伏,西去的流水让人一时搞不清了方向。黄河来到这充满萧杀之气的地方后,仿佛也耐不住了性子,生硬地拐了个弯,像个暴躁不讲道理的人,硬是一反常态,由东向西流去,连我这个在黄河岸边呆过多年的人也摸不着了头脑。河水却异常地温柔,细细一股,连水也是清的,浑身透着娇慵之气,懒散的好像什么都不愿意解释,在狭窄的河谷里绕来绕去,无声地流淌。若不是那熟悉的泥腥味,我绝不能相信这会是黄河。顺民说:这是因为上游的万家寨水库在蓄水,关闭了大坝水闸,到下午四点开闸放水后,黄河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满河浊浪翻滚。

  隔着狭窄深邃的河谷,对面的河岸高高耸立,在淼渺烟波中,影影绰绰,朦胧中现出突兀,仿佛伸手可触。再远,高远的天穹下,一派苍茫,连绵起伏的山丘雄浑苍劲,在神秘中隐隐表露出凶猛强悍,像一队绝尘而来的马队,一路冲杀到黄河边,突然被勒住了嚼子,身体高仰,长声嘶鸣。那就是蒙古高原,准确无误地说,是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土地。

  河谷里刮来一股风,裹着沙尘迷了人的眼睛。夏季毒热的太阳把这本该硬挺强劲的风变得凉爽可人,反倒弥漫出一种平和气象。这时候,我又一次看到了长城。

  也许是遍地的梁峁混淆了我的视线,没想到威严肃穆的长城会近在咫尺,像个久仰的伟人突然站在身旁一样让人猝不及防,如在梦幻中,等回过神来,又感到是那样温和平易。这才抬眼细看,高高的黄土梁上,午后的阳光挥洒出耀眼的光芒,一层层的台地把坡梁分成几层,最上面,又是一道土梁,看上去雄踞高岗,俯瞰河川,连接蓝天,显得那么特别,把黄土的雄浑厚重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是长城吗,那是令全体中国人肃然起敬的万里长城吗?然而,那裸露的黄土,遍体风雨剥蚀的痕迹,上面随风摇晃的枯草,让人更愿意相信那是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版筑土墙,会不由得联想起赤裸着脊梁喊号子的庄稼汉。远处一座方形的土台提醒了我,那是敌台,也叫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标志。此刻,上面静静的,几茎干黄的茅草在风中轻轻晃动,豁豁牙牙的墙头在蓝天下孤独地面对着河那边苍茫的高原。

  以我浅陋的学识,知道这是明长城的一部分。有明二百多年间,每位帝王都在不断地修筑着自秦汉遗留下来的长城,以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于是,两道边墙从山海关起,由东向西,逶迤万里,若两条巨龙般横亘在北中国辽远的土地上。按地理位置分,北边的一道叫外长城,从山海关起,经居庸关西北过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进入山西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跨过黄河,一直延伸过榆林,至甘肃嘉峪关。南边的一道叫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与外长城分开,经河北易县、莱源、阜平进入山西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在偏关老营附近又与外长城汇合。除了内外长城,中间还有小段边墙,叫二道边、三道边。内外长城之间,当年曾遍地烽烟战火,是败退到蒙古草原的元朝部落与明王朝交战的主战场。河曲的这段长城,属于外长城的一部分,是内外长城交汇后向西继续延伸的一段。它的后面,是再没有内长城和二道边作为屏障的开阔地带,相对于外长城的其它地段,这里在战略位置上应该更加特殊。

  此刻,长城脚下已是一派平和景象,太阳挂在了西天,照得黄河波光粼粼。黄河水在缓缓地流淌,一只渡船从这面驶出,像在空气中穿越,缓缓靠上对岸河滩。一群羊在牧羊人的山歌声中,散落在绿草间。当年的战火烽烟早就成为历史,长城只是作为一座丰碑,留在了这晋西北的土地上,去供后人凭吊。

[作者:王盼盼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