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是导致人类特别是儿童过早死亡和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有近200万过早死亡与颗粒物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室外空气中的颗粒污染每年可导致约115万人死亡。而地面臭氧每年可导致70万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超过75%发生在亚洲。”在近日以“生态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2013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加快解决雾霾等污染成为最受关注的环境治理重点问题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指出,“我国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破坏和退化现象加重,一些重点水域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部分区域和城市灰霾等极端天气或污染增多,严重影响民众身心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陈竺认为,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合理引导公众消费行为,提倡厉行节约、减少污染、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国民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倡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集中关注灰霾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秩序的重大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等污染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损害。今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雾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解振华表示,发改委和环保部等相关部门一起通过编制规划、完善政策、强化考核等措施,推动地方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发改委每年安排超过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重大环保工程实施。前不久,按照国办要求,发改委配合环保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加快解决雾霾等污染问题。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速度比其他国家经历过的阶段更快、城镇化规模更大,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达国家两三百年间逐步出现的资源环境矛盾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容量有限、资源承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新的基本国情。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的范围和重点已延伸到环境领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新焦点。资源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翟青表示,应加大解决民生环境问题,加强PM2.5监测、信息发布与综合治理。确保第一阶段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稳定运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推动PM2.5纳入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出台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加强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表示,“环境健康的问题是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境健康问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对孕妇、婴幼儿及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影响尤其突出。2007年《曼谷宣言》指出,亚洲地区每年有660万例的死亡原因与环境健康风险相关。环境署《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空气污染是导致人类特别是儿童过早死亡和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每年有近200万过早死亡案例与颗粒物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其中包括9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室外空气中的颗粒污染每年可导致约115万人死亡。而地面臭氧每年可导致70万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超过75%发生在亚洲。”
张世钢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了积极的活力。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快速经济发展背后的环境隐患与健康风险。国际社会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工作。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列为基本国策,为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及幸福指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希望,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健康问题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承担起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应更多参与国际合作,把在环境健康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与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 (记者 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