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重温“那年高考”:跨越四十年 不同时代不同烙印

2013-06-06 11:35:00 来源: 新民网 
字号  

  高考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高考扩招让更多考生圆了大学梦。参加高考的80后、90后虽然都有鲜明的个性,不喜欢受约束,但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听从高考这枚“指挥棒”生活和学习。

  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考上好的大学,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

  在变的高考

  与2000年后参加高考考生谈高考经历,总会听到很多神奇的物品或是说法:吃各种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吸高压氧让头脑更清醒、进考场要穿能带来幸运的衣服、身上衣服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考试前不能听带歌词的音乐……这些足以说明,家庭乃至全社会对高考、对这一代独生子女高考生的关注。

  家长送考、陪考,提前预定出租车、午休宾馆,这些都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才热起来的,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也成了另一道风景线。2001年参加高考的张晨(化名)家和学校分属不同区,距离较远,为了高考,父母特意请假陪考。“那时内环刚刚通车,从我家到考点40分钟左右,于是爸妈每天打车送我去考试,中午找好饭店陪我吃饭。”虽然家里考场不远,但王懿辉2006年参加高考期间,爸爸每次送他去考试,考试结束,他自己打车回家,“打车速度快,可以省下时间多休息调整”。

  相比前两位考生,周欣(化名)可以说是“孤苦伶仃”了一些。“不就是高考嘛,多大点事啊,我们不送,你自己去。”爸爸本想以这种方式缓解女儿紧张情绪,结果没想到,独自乘公交去考场的周欣看到别的家长送考,反倒是有点失落,“感觉自己好孤单,也没人给我打气加油。”不过,这一年,周欣倒是尝到了乘坐公交的甜头。2002年高考恰好赶上下大雨,原本计划打车去考场的考生打不到车险些迟到,反而是公交车按时到站,确保了周欣按计划到达考场。

  随着上海自主招生考试的推进,学生们紧张升学的关口也前移了,从“一次定生死”变成了“分散解压”,对于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来说,高考更像是一回简单测验。也许至此,高考的味道在变了。也许以后,高考的这种独特的味道会消失吗?(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作者:肖媛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