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东稔山供电所更换农村过载配变。
惠州供电局改造低压台区,保障村民用电。
2013年6月5日,全国电力可靠性指标发布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
会场内传出了好消息,惠州供电局首度入选“2012年度供电可靠性金牌企业”,成为全国28家获此殊荣的供电企业之一,这也标志着该局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迈入到了全国先进行列。
荣誉的取得,却远在会场之外,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近年来惠州供电局通过不懈努力,供电可靠性指标所实现的逐年大幅提升。
2012年,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为6.68时/户,同比下降1.66时/户,降幅为19.9%;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次数1.56次/户,同比下降0.56次/户,降幅为26.4%。
自2009年开展可靠性创先工作以来,全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从22.19小时/户降至6.68小时/户,降幅达66.9%。
◎挤海绵从让居民“用上电”到“用好电”
“过去家里能通上电就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现在生活中对电的依赖越来越大,偶尔一停电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家住惠州市惠东县平山镇桥西市场的刘大叔,可以说是惠州电力发展的见证者。他经历过无电的“煤油灯时代”,也目睹了电力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他的一番用电感受,既说明了惠州电力的发展历程,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用电需求的不断变化。
惠州供电局生产设备管理部负责人何奕枫介绍,十几年前,惠州地区的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部分偏远地区甚至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难以得到保障。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网建设的加速,惠州供电人很快发现,在居民“用上电”的难题基本解决后,一个新的、更具挑战的课题又摆在他们的面前——如何让居民“用好电”。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反映了居民用电需求的新变化,这也是新时期供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加丰富的内涵。”何奕枫说,正是在此背景下,惠州供电局于2009年启动了供电可靠性创先工作,通过与国内先进、国际先进供电企业对标找差距、定目标,明确了供电企业的根本任务应当是以客户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不间断、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找到了提高供电可靠率这条电网企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我们开展所有工作都要考虑减少客户停电时间这个关键点,就像挤海绵一样,在所有业务板块中寻求提升供电可靠性的可能性。”何奕枫表示,通过系统梳理电网规划、电网建设、设备运营等五个领域,以及配网多转电、科学管理少停电、配网带电作业不停电、停电之后快复电等手段,使得客户停电时间逐年持续降低。
据统计,2009年,惠州全市用户的年平均停电时间为22.19小时/户,而经过4年努力,到了2012年,这一数据降到了6.58小时/户,降幅高达66.9%。而供电可靠性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2011年惠州电网供售电量双双突破200亿千瓦时大关,成为南方电网五省区第7个突破200亿的地级市。
◎切入点给配网加上“多保险”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主网尤其是高电压等级的主网线路构成了区域电网的骨架,建设和维护力度一直非常大。不过,相对而言出现大故障的概率却极小,因而普通用户对其直观感受并不明显。
相反,配网线路设备直接负责给配电站各类用电用户提供电源,因此与用户日常用电联系更为“亲近”。然而,由于配网线路多、布线复杂、容易受天气、施工、盗窃等外力因素破坏,往往也是导致用户停电的直接源头。
鉴于此,近年来,惠州供电局一直将优化和巩固配网作为提升供电可靠性的直接切入点之一。
“配网线路不能一条线供电,要尽力做到双保险甚至多保险,这样才能保障供电可靠性。”何奕枫说,早期的配电线路多采用单线供电,这种供电种方式弊端较为明显,即当线路某处发生故障或计划工作需要停电时,整条线路供电就会中断,可靠性十分脆弱。
因此,通过环网供电,将供电网连接成环形让用户从多个方向获得电源,当一条线路出现故障停电时,隔离故障点后其他线路能通过倒闸操作对非故障线路进行转供电,从而保证地区的用电。
“为优化配网结构,不断提升配网环网率,我们大力推广了‘N供一备’和‘手拉手’接线,这些接线方式将原本的单电源电线供电方式升级为了多电源多线路供电,相当于给供电线路加上了‘多保险’。”何奕枫说,“多保险”的方式还有在架空线路上推广“三分段三联络”接线方式,这样即使任何一段线路出现故障,通过倒供电即可不影响其他两段的正常供电,有效减少受影响用户。
据悉,自2009年以来,惠州供电局累计投入27.5亿元用于配网建设和升级,先后新增和改造10千伏线路1940千米,新建台区2066座,新增配变容量137.4万千伏安。同时,该局不断加强对影响供电可靠性相关线路进行环网化、分段化改造,实现城网环网率91%、农网环网率83.1%,D类以上供电区域可转供电率达82.21%,有效保障了供电的可靠性。
◎新模式可靠性是“挖”出来的
“假如原来某条线路停电1次只完成1项作业,那么,现在停电1次同时完成2项作业,我们就相当于减少1次停电,同理,如果我们在这条线路停电1次可以同时完成100项作业,我们就相当于减少了99次停电。”何奕枫告诉笔者,计划停电在造成用户停电的各类影响因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其中的一些停电是可以通过统筹协调避免的。
为了充分挖掘计划停电这座“富矿”,惠州供电局开发了一套“可靠性指标精确统计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定制的推算方法将可靠性指标统计口径延伸到用户客户终端,实现可靠率的事前预控,同时,该局还从计划管理上“动刀子”,建立了一种“大综合”式的停电管理新模式。
何奕枫介绍,新模式摒弃了之前以月、周为单位的停电计划方式,而是在统筹主、配网各类停电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年度停电计划,并定期召开停电协调会予以滚动调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停电计划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同时,该局通过定期跟进监督、跨部门联合会审的方式,优化停电方案,严控重复停电、临时停电和延时停送电。以2012年为例,该局优化停电方案达122个,缩短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0.11小时;联合施工停电事件124条次,减少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1.08小时;全年停电计划重复停电率及延时停送电率为0%,临时停电率为0.56%。
2010年10月13日,惠阳区嘉丽宫廷大酒店外首次完成带电接火操作,拉开了惠州配网带电作业的序幕。此后,该局不断推进该项技术,不仅作业数量从2010年的201宗迅速攀升至2012年的441宗,而作业范围也从带电接火、拆火、清除导线异物等5个常规项目扩大到13个作业项目,从业扩工程扩展至配网工程、检修、抢修等多个领域,带电作业对减少停电时间的积极效益得到充分挖掘。
据统计,3年多来,累计实施带电作业1001次,减少停电时间3.24小时,而仅2012年就减少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1.39小时。
坚强电网筑起可靠性金牌企业
一条条飞架空中的电力线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铁塔,编织着千万条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通道。
如今,在惠州的东江两岸,一场城市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如火如荼,电网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奋战在各个施工现场,处处展示着电网建设提速所呈现出的一派只争朝夕的火热场面。
自2009年启动可靠性创先工作以来,惠州供电局结合自身实际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可靠性提升之路,而打造坚强电网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基础打牢才能稳定供电
一个技术先进、网架坚强、结构合理、适度超前的电网,无疑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基础保障。
“电网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能是我们从未间断的追求。”惠州供电局生产设备管理部负责人何奕枫说,自2009年以来,惠州供电局累积投入70.6亿元用于主网建设,共新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8座,其中,500千伏站2座,220千伏站9座;新增变电总容量1016.85万千伏安,新建输电线路2241.6千米。
何奕枫表示,特别是2011年500千伏福园站、祯州站投产运行,掀开了“十二五”惠州电网发展大幕,满足了惠州中部和东南部负荷发展需求,而于去年4月竣工的500千伏惠茅线改造工程,更是一举打通了粤东电力外送的瓶颈,不仅让惠州摆脱电源性缺电的难题,更缓解了全省1/3的电力缺口。
据介绍,目前惠州220千伏及以上主干网基本实现了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分区供电、相互支持的目标,主网规模与质量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除了主网,配网作为电能输送的最后环节,如果其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到供电质量的提高。对此,何奕枫表示,近年来,惠州供电局加大了配网投资比例,重点解决重过载线路及配变、线路供电能力改造,极大缩短了故障抢修时间,减少了用户故障停电时间,保障了用户可靠供电。
农网改造可靠供电不留死角
由于农网设备存在线路残旧、供电半径长等问题,农村配网一直是电网中较为薄弱环节。
“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数年来,电磁炉、空调等大功率家用电器陆续走进广大农村家庭,农村用电量节节攀升,但有很多农网线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农网改造时期架设的,由于用电量无法负荷需求,农村就成了低电压的‘重灾区’。”何奕枫说,为提升供电质量,近年来,该局加快了改造农网残旧设备步伐,并明确提出了配网投资力度向农村设备倾斜,重点整治低电压台区。
“现在电压稳,家里的空调、冰箱也能正常用了,供电局的低压改造真解了老百姓的忧愁。大家缴电费的积极性都高了。”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村民老赵说,最近几年来,塘尾村用电负荷猛增,经常出现灯泡发红、冰箱用不了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供电局于去年年底对该村进行了低电压整治,新增大容量变压器1台,改造低压线路5.5公里,彻底改善了供电质量。
其实,受益的不止是塘尾村一处。从2012年3月起,惠州供电局对各县区进行了台区普查工作,详细考察各台区容量、低压用户数及用户报装容量(含三相)、低压出线、台区负荷、首末端电压、三相不平衡率等情况,并将问题严重的台区纳入低电压治理项目,综合分析导致低电压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2012年,惠州供电局通过新增公变点、配变增容、调整三相不平衡负荷和增设大线径线路等措施,完成了910个低电压台区改造工作,而今年该局还计划进行1093个低电压台区的改造,截至5月底已完成513个。
“把这1093个低电压都做完,就基本解决地区低电压台区问题。”何奕枫说,目前该局正抓紧时间完成剩余低压台区的治理,切实提高农网供电能力,让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能同样享受到可靠的供电服务。
供电服务经得起用户考验
随着电网改造的逐步完善,电网结构趋于合理,运行更加稳定,客户也真正感受到了供电服务质的变化。
“感谢惠州供电局的朋友,我非常满意他们的服务,希望我们之间这种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一直保持下去。”今年5月17日,在“中海壳牌供应商论坛”上,惠州供电局获得了中海壳牌“长期合作及优质服务奖”称号,中海壳牌公司的负责人代表公司对惠州供电局10年来的真诚服务表达了谢意。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惠州正式奠基,而在一开始,中海壳牌对我们外部供电还不太放心。”大亚湾供电局副局长张慧敏说,中海壳牌全厂生产设备总负荷17万千瓦时,可是在最初阶段却仅仅使用2万千瓦时的网电,并且这2万千瓦时的网电也只是提供给一些不太重要的配套设备使用,那些重要的设备供电则使用中海壳牌自发电。
“客观地说,主要是因为我们当时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尚不尽如人意。”张慧敏表示,石化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一次短暂的停电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安全事故,因而客户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然而,当时大亚湾区域只有一座220千伏的风田站单线向中海壳牌供电,所以网架结构比较薄弱,在供电可靠性上缺乏足够的保障。
为了减少风田站的负荷压力,满足中海壳牌、中海炼油等大客户安全可靠的用电需求,惠州供电局先后建成了220千伏千帆站和湾畔站,全面升级的电网架构使得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供电网络的不断完善,中海壳牌使用网电的负荷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中海壳牌负荷由5万千瓦增用到7万千瓦;2010年中海壳牌负荷由7万千瓦增用到8.5万千瓦;基于双方十年多良好的合作互信,中海壳牌今年又提出了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新增1万负荷的申请。
“逐年增加的用电量充分证明了中海壳牌对我们惠州供电局的信任和认可。”张慧敏自豪地说。
文/图:张昕 徐轩袁 何文浩 刘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