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201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 “你幸福吗”成热词

2013-06-06 08:07:00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昨天,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去年,国民语言中出现585条新词,其中“中国式过马路、最美教师、房叔”等最具代表性,“中国梦、你幸福吗”等跻身年度热词。

  2400个汉字覆盖媒体用字

  去年的调查中,媒体的用字量大约1万个,其中2400个字是高频字,覆盖率达到99%,有30000个词是高频词,覆盖率达到95%。

  这些数据为字词的分级定量提供了依据,可服务于字典编纂、母语及对外汉语教材撰写。而其他使用频率变化较大的字词反映了当年社会生活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对媒体用字用语的调查显示,去年使用频率变化较大的汉字为“微、奥、习、岛、八、钓、叙、舰、嬛”等,使用频率变化较大的词语是“十八大、钓鱼岛、中国梦、生态文明、电商、新能源、欧洲杯、正能量、三沙市”等。

  参与报告调查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介绍,字词使用频率的变化反映出媒体的关注点,比如“微”字频率增加,是源于媒体对政务微博、小微企业的报道,“钓鱼岛”反映出人们对于“钓鱼岛事件”的关注,“嬛”字使用频率升高是由于《甄嬛传》热播。

  新词针砭时弊

  2012年,国民生活中出现585条新词,仍以二、三、四字词为主,完全由汉字构成的新词语有574条,比例超过98%,还有11条新词则是“中西合璧”,比如有汉字加字母式样的“H族”、“航母style”,也有汉字加阿拉伯数字的新词,如“1314结婚潮”、“90岁体”、“最美90后”等。

  2012年度新词特点明显,针砭时弊。例如“最美”式新词——“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记录了张丽莉、吴斌这样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先进人物,传递正能量;“中国式”新词——“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逼婚”等,调侃生活陋习现象,折射出公众对社会、对国民性的体察和反思;“房”系列新词——“房哥”、“房叔”、“房爷”等,则展现了网络反腐曝光的一起起事件。

  去年出现的新词还有“末日商品”、“末日危机”等“末日”系列,还有“白富美”、“黑富帅”、“矮穷搓”、“土肥圆”等。

  热词记录社会热点

  伴随着年度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发酵,一批词语热度蹿升,记录了2012年的世态民情。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梦”、“美丽中国”等迅速成为年度热词,据统计,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年使用频次都超过2400次。同时,“生态文明”、“三个自信”、“五位一体”、“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等迅速进入社会语言生活,传递出社会正能量。

  此外,“你幸福吗”、“莫言热”、“中国好声音”、“最炫民族风”等热词则记录了公众的关注焦点,成为热词,而“钓鱼岛”、“选举年”、“伦敦奥运”、“叙利亚危机”等热词则记录了2012年的国际局势。

  前几年蹿红的“××族”、“××哥”、“××门”、“被××”等词语群使用量开始减少,体现了人们关注焦点的转变。

  中文博客发帖率降7成

  对博客用户所做的调查显示,知名博主的年均发帖量由2011年的116.6篇下降为2012年的34.5篇,下降率超过70%。

  杨尔弘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微博等社交网络冲击,博主转战其他媒体。调查还发现,知名博主独用标签包括“房地产、苹果、互联网、奥运、股市、法国、电子商务、投资、楼市、改革”,而普通博主独用标签包括“生日、原创、生命、心情、阳光、快乐、成长、影评、感悟、新年”。由此可以看出,名博们关心的话题多与经济、政治等相关,而普通博主更关心生活、情感等。

  语言能力影响务工人员收入

  报告还发现,现今社会对国民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许多招聘广告对应聘者口头、书面语及外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好、善于沟通以及文案文字、公文写作能力出众的人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透露,有研究表明,普通话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和社会交往能力,普通话熟练的人员有更大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空间。

  超十人字库研发企业仅剩5家

  在信息化社会,古老的汉字借助IT技术以数字化形式被传承发展,字体字库产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社会上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字体字库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字体字库设计研发的企业有几十家,而如今10人以上规模的研发企业仅剩5家,并且处于勉强维持状态。这一问题已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呼吁法律保护这一产业。

  此外,方言问题也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方言、特别是一些濒危方言,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开发应用。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城市已开始在幼儿园及中小学等试点方言课程,以保护方言。   记者 任敏

[作者:刘虹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