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源头:中国北方生命之源
距宁强县城10公里的汉源镇马家河村,属原始森林、瀑布、奇山、秀石构成的原生态自然景观风景区,它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也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马家河村坐落在一个半山坡上,一改往日清一色的土坯房,白墙红瓦的小洋楼挺立在水泥道路两旁。村子最西南边的住户张宝贵,是个健谈的老人。说起汉江源头,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来人很多,都是来看源头的,有时每天几百人,都在我家歇脚喝水。”张宝贵全家6口人,过去种有7亩地,退耕还林后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只种3亩地,打点短工。“听说这水要输送到北京去,我们一定会保护好水的。”
宁强县水保站的李文科主任介绍,汉水源头实施的“丹治”工程,是通过工程建设、植物措施的综合配置,变坡耕地为梯地,荒山秃岭逐渐被林草植被所覆盖,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5.8%提升到84.7%,净增了28.9%。土壤年减蚀量由治理前的102.92万吨增加到治理后的160.64万吨,减蚀率达到了56.1%。基本形成山顶水保林,山腰林果带,沟、溪两岸吨粮田的农村新面貌,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乱流、道路相通、沟渠相连、兴水固土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确保汉江源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当地政府肩头担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宁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与勉县、略阳一同被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但当地政府不得不限制矿产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新建的县循环产业园区坚持以生态、循环发展原则。对入园企业做到严格的环评限制,产业定位近期以农副产品、食品饮料、中药材加工为主,远期以医药、生物工程、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该县还投入资金建成了日处理1万吨污水能力的处理厂,覆盖服务人口12万,把县城及园区的生活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可达到“一级B”标准,有效消除了县城区及园区污水对汉江上游的环境污染,保护了南水北调水源地安全。
虽然国家给水源地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但与水源地肩负的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的责任限制产业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减少的压力相比还是有点不足。专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水源地绿色产业后续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用水受益地和水源保护地结对帮扶机制,解决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矛盾。
保护汉江:陕南三市责任在肩
陕南的青山绿水,为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涵养着水源,保证着水质,也担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以上的水是由陕南供给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地,陕西省先后启动了丹江治理和汉江综合整治工程,陕南三市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汉江,保障优质水源。
丹江治理一期工程以来,陕南治理348个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68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万多公顷,造林27万公顷。商洛市努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流域内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丹治”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资5.32亿元,治理小流域84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9.6平方公里。建成了商州蟒龙峪、丹凤陈家沟、商南水利沟等一批精品示范小流域和丹凤桃花谷全省首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第二批16条流域治理已全面启动实施。
为保证一江清水供京济渭,汉中市划定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库为引用水源保护区,对重点防洪保护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分类。对被治理区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水质监测断面24处,建设污水处理厂23座,治理工业污染源49处。在汉江主要支流汇入口和干流有条件的河滩地区,设置生态湿地9处,河口生态湿地2.1万亩,建设汉江特有鱼类增殖保护站3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
近年来,安康市已关闭污染和有污染风险的企业10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安康市实施汉江绿化治理工程以来,累计筹措资金3亿多元,改善了汉江两岸生态环境。据统计,汉江两岸有林地面积从工程实施前23.42万亩增加到45.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44%提高到37.88%。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水源区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引汉济渭调水水质要求。
2012年初,汉江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大幕,工程将实施水保小流域综合治理25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25平方公里。届时将重现汉江“两山翠绿、碧水中流”的河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