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破冰 期待更有力政策支持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其中对各级政府公务用车做出了严格规定。此后,多个省、市、区召开常委会出台执行“八项规定”的细则,要求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领导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事实上早在2011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便对公务车采购提出诸多限制,包括一般公务车的排气量从2.0L降低到1.8L、价格从25万元降低到18万元,以及公务车采购要向自主品牌汽车倾斜等。然而自主品牌始终没有成为公务车采购的主角。
日前,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公务车改革”话题再度升温,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公务车采购能够给自主品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两会后,公务车采购标准修订方案新规出台几成定局,对自主品牌的利好也是板上钉钉,那次自主品牌的春天是否真的就此来到?
现状: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 多年来“雷声大雨点小”
自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以来,中国的公务车改革方案便已经探索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来,公务车问题不仅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廉政工作的一大难题,部分汽车品牌占据采购大户的现状也令公务车市场呈现出“死水一潭”的局面。
近些年来,尽管社会呼吁公务车改革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一直在稳步推进,但自主品牌对公务车市场的“渗透”却举步维艰,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进展得并没有预想中的顺利。目前由于没有强制性规章出台,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一边在政策上附和中央的精神,一边依然大规模采购合资品牌。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前,合资品牌采购量占我国公务车采购规模近90%,2011年1-6月份,政府采购中自主品牌比例仅20%。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公务车采购金额高达800亿元,2011年预计超过1000亿元。
困境:长期低质低价品牌形象受困 缺乏政策支持
自主品牌难以立足公务车市场,除了“官本位制”和对品牌的盲从,有两个现实因素,一是2012年前,20万元及以上的公务车市场中,虽有自主品牌车型,但其产品力未能满足公务用车的功能性需求,使领导难以选择;二是“公务车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配车8年一换。公务车的使用效率高使得采购更偏向于品质可靠、性能优越、可信度高的豪华车。
政府公务用车需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是,我国的自主轿车工业由于起步较晚,自主品牌轿车在很长时间内的确存在低质低价的问题,这使得合资品牌长期占据“官车”之位。这些年,虽然自主品牌汽车的品质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因为缺少强制性的政策保障,仍然难以成为公务车市场的主力军。
突破: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地方政府破藩篱
原外经贸部部长助理、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表示,中国人坐中国车,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在目前被跨国公司控制市场和技术的时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施杰也表示,改革呼声和氛围从未如此强烈,但公务车改革当前处于破题阶段,中央的决心要更大一些,态度要更坚决一些。
来自车企的代表委员们,对于政府在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中的作用,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期待。全国政协委员、一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指出,政府的支持、引导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韩国和日本为例,在汽车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导向、政策扶持和组织实施等主导角色,政府都有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地方政府已经做了先行者。在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后,各省相继出台执行规定和实施细则。其中,宁夏、湖南、甘肃、新疆等多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文件规定:领导人换乘公务用车,需选择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对各地方政府公务车采购的细则出台表示肯定的同时,还指出自主车企不能够只是“简单的期待”。她认为公务车采购最终是要回归市场,还是在竞争实力的基础上,在技术、服务等所有的条件的比较下,只有具备竞争力了,自主品牌才能真正有所斩获。如果是无奈之下采购的自主品牌汽车,使用之后却并不满意,对品牌也会产生伤害,这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