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一个打工大村嬗变: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县城买了房

2013-02-16 09:14:00 来源: 齐鲁晚报 
字号  

  2月14日,大年初五,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村里的小路上熙熙攘攘,到处是带着大包小包走亲访友的人,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外面追逐打闹。春节是这个村子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村里大多数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家了。建筑安装业一直是肥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这里有“安装之乡”和“抹灰之乡”的称号。洼里村是一个有6000多人的大村,其中有一半的人早已放下了锄头,常年在外打工。

  当年工钱一天一块四毛八

  刘延华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农民工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打工,用他老伴王秀丰的话说,“自打俺们订婚后,就一直在外面打工,现在孙子都5岁了,还在打工。”

  “1981年开始在泰安打工,当年的工钱是一天一块四毛八。”老刘记得清清楚楚,打工的收入是最近这几年才涨起来的,他现在从事管道安装的工作,一天的工钱少则100多元,多则260元。“以前还有打白条的时候,现在一般都是月结,几乎没有拖欠的时候了。”

  虽然工钱并不算低,但是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30多年来,老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不过俺干活都是在郊区,连城区都没转过。”老刘感慨道。在内蒙古那会儿,-20℃冻得话都说不成个了。而在广东的夏天,新建厂房高空作业温度有时高达40℃,安全帽里垫上的湿毛巾一会儿就干了。

  从不轻易请假回家

  更折磨人的是想家。工地上唯一的活动就是和工友们干完活喝点酒、打打扑克、聊聊天,以解乡愁。对于这些在外打工的人来说,一年中只有几次回家的时候,麦收、秋收、中秋还有春节。虽然想家,但是老刘从不轻易请假回家。

  老刘一家人真正团聚的时候只有中秋节和春节。他的儿子和儿媳在潍坊工作,孙子跟着老伴在村里上幼儿园。

  “只要一买到火车票,那个心情……一进入腊月就什么活也干不下去了,就想着回家,老早就张罗着回家给孙子带点什么。”老刘说。虽然春节团聚的时间并不长,但陪着孙子玩会儿,看着全家一起吃个饭、乐和乐和,老刘觉得一年的辛苦也值了。

  老刘说,年纪慢慢大了,不能对自己要求这么高了,以后出去就干些轻快的活。“俺们有点技术,有力下力,不偷奸耍滑,照样能致富。”村里打工的人在外一年能挣五六万,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万。

  接送孩子的全是奶奶、妈妈

  等到春节一过,城市里各大工地陆续开工,老刘又要开始外出干活了,这里将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下一个偶尔喧嚣但空荡荡的村庄。

  村里的幼儿园有100多个孩子,平时接送孩子的全是奶奶或者妈妈。“孩子的爸爸、爷爷都在外面打工呢!”王秀丰说。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老刘家的三亩地已经租给了村里的其他人种。“种粮食的话,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两三千块钱,还不够打工十多天挣的多。”

  村里也陆陆续续建起了工厂,在离老刘家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厂房,服装厂、机械厂、净水厂等,这可以解决数千人的就业。“村里的留守妇女都去工厂里打工挣钱了。”

  而村里年轻一代的打工者越来越多选择在县城买房,老刘认为,现在市里的房子七八成都是他们买的。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娶媳妇,在镇里有房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条件好点的都要在县城有一套房子。(见习记者 孟燕)

[作者:张慧鑫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