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学者称浪费恶行悖逆人类文明 讲排场系暴发户行为

2013-01-31 09:44: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网络对话]文化圆桌:浪费恶行悖离人类文明

  主持人: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对话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赓哲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 谭邦和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 谭汝为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会长 金树萍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现象成为文化,就会产生惯性。所以,与餐桌浪费现象严重相比,浪费习俗、浪费文化更为可怕。

  与浪费相对的词是节俭。在中国文明史上,“节俭”文化由来已久。“勤以修身,俭以养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衣食来之不易,勤俭更是美德。

  但岁月如梭时空转换,当物质短缺的阴影渐渐消散,节俭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明显淡化,铺张浪费之风盛行一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资源进入濒临枯竭的危险边缘,社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全民节约意识能否树立,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新华网记者近日邀请几位在文化教育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文化圆桌”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从“节俭”一词在中国文化的源流探寻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启示。

  奢靡之风影响政治稳定和执政根基

  主持人、新华网记者姜春媛:先秦时期,《周易•否》有“君子以俭德辟难”,阐明了简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老子提出为人处世要“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把俭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之一;孔子指出,君子之德即“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一基本道德准则。

  纵览中国传统文化,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文化始也终被古人所称颂。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赓哲:

  古人把节俭上升到政治层面来讲,《韩非子》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说,商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吃饭,引发了箕子的恐慌。箕子认为,使用象牙筷吃饭,意味着其它餐具和食物也要跟着豪华起来,饮食豪华了,车马宫殿都要豪华起来,这样子国家就会出现奢靡之风,政权就危险了。这个故事一直警示着历代君臣。

  同样,《尚书》有《酒诰篇》中写道,周公告诫周人,要以殷商为诫,认为酗酒等恶习乃是乱政之源,应该以严厉的刑罚来加以遏制。历代古人劝谏君王,往往把奢靡作为首要批判目标。

  高速发展的经济不一定是稳定的保障,若奢靡之风借此兴起,反倒可能是乱政之源。例如隋朝,与其它因国力衰落而逐渐灭亡的国家不同的是,隋朝是“盛极而亡”,在达到顶峰时突然崩溃。魏征曾对唐太宗说:隋朝大业五年的各项经济指标是当时的唐朝可望不可及的,但是隋朝迅速亡国,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动”,即对民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唐太宗时期国家经济虽然还没有从战乱中完全恢复,但是却十分安定,原因在于“静”,即敬惜民力,不搞奢侈之风。

  好面子、讲排场实质是“暴发户”行为

  主持人、新华网记者姜春媛: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种民族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中国饮食文化渊源流长。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菜世界第一,宇宙第N,但中国还有人靠舔黑盐吃饭,还有人连饭也没有吃……饮食问题,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社会状况及种种社会痼疾。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谭邦和: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时代的“茹毛饮血”到石烹熟食,到后来的锅碗瓢勺、金杯银盏,再到今天的豪华餐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总体方向是越来越精细丰富,也越来越远离填饱肚皮的初衷。

  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族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挥霍浪费却把中国人引向了一个危险的方向:当这种挥霍浪费又与官场腐败联系起来,就隐藏了十分深刻的民族危机,值得我们警醒。

  同理,好客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但与“好面子”、“讲排场”结合起来,其中本来就隐藏着浪费的文化基因,受到官场腐败问题的刺激引诱,就处于了恶性发作状态。这其中,官场腐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要治癒这个疾患,我认为有必要对饮食文化进行一番重新认识,重温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良性节制的饮食文化是民族格调处于什么水准的重要标尺之一,恶性浪费的饮食作风其实已经悖逆人类文明。即使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浪费也是可耻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

  对美食的追求无可厚非,可是这种追求应建立在基本生理需求基础上,超过这个度就是浪费。饮食与“夸耀”、“面子”相关,实际上是饥饿“后遗症”,物质生活已丰富起来的国人应该摒弃这个陋习,官员尤其应该如此。有的地方越是豪贵的餐厅食客越多,这不是生理需求,纯粹是为了“面子”与“灰色交际”。

  改变这种局面,应该有奢侈浪费事关国家兴亡的基本理念。国人应该成为“精神贵族”,而奢侈浪费说白了就是一种精神贫乏的“暴发户”行为,真正的高贵精神是平和、仁爱、节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节俭是社会的基本美德,关系到民生,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当然,讲面子、铺张浪费等不好的文化实际上与现代文明价值观相违背,但这也不止表现在饮食方面,社会上很多地方都存在浪费:比如重复建设。有的修路是一年到头反复修;有的城市改造、修路,前任做了,后任不满意,推到重来一次;还有很多质量不高的工程,要反复重来,都是浪费。

  君子“惠而不费”“欲而不贪”,先要把权力关进笼子

  主持人、新华网记者姜春媛:李商隐有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论语•尧曰》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向他请教怎样当官。他说了几条,其中两条是:“惠而不费”和“欲而不贪”,意思是说,为政者可以过舒适的日子,但不要挥霍浪费,可以有追求富贵的愿望,但不能非法贪占。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会长金树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尚往来,把酒品茗,热情好客。我建议,请客还是以自助为主,大家争做“光盘一族”。公务宴请应继续提倡工作午餐保持政府公共食堂自助,公务宴请外地访客晚餐最多“四菜一汤”,且避免奢侈菜品和酒品,应以本地特色土菜本地自酿酒为主,既热情宴请又可以让客人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一举两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谭邦和:

  挥霍浪费既然与官场腐败有密切关联,那么改变这种恶劣状况就必须解决公款消费和权力寻租等问题,人皆有私,当盘中餐皆是自己掏腰包时,人们就会节制自己的挥霍,而如果官场风气清明,豪华宴请自然也会渐渐销声匿迹了。所以,社会制度的进步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可能才是治疗挥霍浪费疾病立竿见影的良药。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

  面对现在浪费之风盛行,遏制“舌尖腐败”,是反腐斗争的一个侧面,要取得成效,诚非易事。要抓出成效,就得动真格的。

  贪污和浪费,都是犯罪,多年来,我们一贯反对铺张浪费,但大多成为空喊口号,没有切实的政策保证。所以制止奢侈浪费,就要切实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从严管理、从严检查、从严执法。还要严格监督检查,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各种方式举报,公开曝光奢侈浪费的典型案件,狠刹歪风,以儆效尤。

  特别是要关闭各级政府设置的、对外不营业的、秘密式的公馆式餐饮休闲处所。奢侈浪费之风是否扭转,还应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防止敷衍应付,虎头蛇尾,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在的成效和变化。(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作者:肖媛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