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南阳母亲演绎现代版孟母三迁 培养残疾儿子成画家

2012-11-01 16:10:00 来源: 大河网 
字号  

  一位普通的母亲,为了聋哑儿子健康成长,三迁住地,倾家荡产,25年不离不弃,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才,把母爱演绎得感人肺腑。如今,这位母亲又背负十万余元的债务,让儿子师从名师,继续深造。近日,在南阳市内乡县传颂着新时代“孟母三迁”的感人故事。

  从镇上迁乡下,只为挽救儿子生命

  今年48岁的李青是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建设村人。1987年的一个晚上,不到一岁的儿子周怡君突发高烧,当晚,乡村医生给孩子注射了链霉素,结果在三天后出现异常症状,周怡君因为链霉素注射过量,导致药物中毒,烧坏了听觉神经。

  突如其来的灾难,顿时让这个家庭陷入悲痛之中。李青和丈夫周世和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经过治疗,周怡君保住了性命,但再也听不见母亲的呼唤了。儿子到了会走的年龄,李青毅然卖掉了在镇上购置不久的门面房,带着儿子回到乡下居住,期待在安静的乡村环境中让儿子沉于自然,营造耐性。她经常带着儿子在田野里活动,指着天上的云、地上的狗向儿子大声说话,希望儿子记住口型。

  儿子耳朵聋了,但他的人生不能“聋”,李青决定用画,给儿子一个多彩的世界。跟着母亲,木棍当笔,大地做纸,田野里,村子里,见树画树,见鸡画鸡,快两岁的周怡君,绘画人生的大幕由此揭开。三岁的周怡君对知识充满兴趣,孜孜不倦地欣赏着借来的课本,同时经常用树枝在地上刻画动植物的形象,这让大桥幼儿园的老师很好奇。他们在李青的苦苦哀求下,收下了这个聋哑儿童。

  从乡村迁县城,苦心供养儿子上学

  周怡君的同学曾经这样抱怨,跟周怡君同班压力很大,因为老师们经常批评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有耳朵、会说话,还不如一个聋哑人。”

  周怡君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他听不见声音,无法和老师对话,就算借助功率很大的助听器听见声音,他也无法理解老师的言词,因此,当时的大桥乡一直流传着“神童”的故事。李青也无法理解儿子超常的理解能力,但她看得见儿子为此作出的百倍努力。听不见清脆的鸟鸣和亲人的呼唤,但也听不见纷繁复杂的人间烦扰;迟迟喊不出对父母爱的称呼,但也隔绝了庸俗的交往。周怡君潜心学业,一门心思沉浸在求知的世界,他能够从口型理解一些老师的意思和父母的要求。

  2005年,18岁的周怡君以优异的成绩被内乡职高录取。儿子上高中后,李青便在内乡县城租房子,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儿子上学。儿子上课的时候,李青就到附近的饭店帮忙洗菜,同时拣一些废品卖钱,丈夫周世和则在工地上打工。

  儿子没有让李青失望,除了一流的学业成绩,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更是展露无遗。双手写得好字、画得好画,速写、素描、国画、水粉,隶、篆、楷、魏书,刻篆章,周怡君获得国家、省、市各级证书20多个。到高中时,已有很多美术培训班开始争着请他去当老师。

  有一年冬天,一位著名画家的画展在内乡展出,周怡君整天沉迷在展厅内。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天近黄昏,雪花飞舞,自行车车轮打滑,母子俩摔得鼻青脸肿,但周怡君扶起母亲后说:“明天还去看。”

  从内乡迁杭州,培养残疾儿子成画家

  2008年,周怡君参加艺术类高考,以书法成绩92.7分、篆刻成绩87分、绘画成绩前5名的总成绩被设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国立艺术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最高美术教育机构。面对高额费用,李青再也没能力供养儿子上大学了,但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得到了爱心人士的捐款资助,这才帮助周怡君圆了大学梦。为了儿子,李青再次把家迁到杭州,她白天打工,晚上回来照顾儿子。

  大学求学期间,周怡君的画技突飞猛进。由于经常接受母亲的照料和体贴,加上长时间的探究与钻研,他的画作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一度被启蒙教授称之为“小莫奈”。

  周怡君的画作开始被美术界关注,他的印象派画作深得海内外收藏界喜爱。2011年毕业的时候,周怡君决定向更深层次探索。经过推荐,他开始师从著名画家徐伟鸿学习创作现代商业油画。周怡君不知道,他的父母已经为此背负了13万元的债务。

  “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放弃,为了儿子成才,我再苦再累也值得。”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深情地说,希望儿子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学会感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南阳晚报 张晓彭)

[作者:王永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