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侃
日前,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举办。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官员、专家和企业高管,围绕“经济转型与汽车产业变革”的主题,聚焦汽车产业战略转型、自主品牌壮大之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等问题,各抒己见,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应对意见。
发展当理性
目前,电动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理性多了,盲进少了,但是,电动车产业之路仍然充满艰辛,本届论坛上,与会嘉宾重点探讨了电动车产业化之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要建立新能源车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力度。国家要支持技术优势单位、技术转移和研发服务的能力建设;要主动培育和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要支持并建立技术创新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料,以及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都应该向企业、向社会开放,积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有了技术的积累,才能期待新能源车的质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认为,新能源车的配套,一定要注意配合。有了充电桩没有电动车,或者有了电动车没有充电桩,这其中的哪个局面都将抑制新能源车的发展。避免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各方积极沟通,即不要闲置,也不要缺失。
尽管新能源之路依旧很长,但我们眼下能做的也不少。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认为,近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突破口在公交车、出租车、上下班代步用车、公务用车、市政用车等行驶里程短的示范运营。理由有三,一是短途使用对续航里程要求比较低,可以对电池成本增长等进行有效控制。二是特定区域建立充电站相对集中,可以较快形成充换电网络。三是节能效果明显。全国出租车大概有120万辆,一辆出租车油耗几乎相当于10辆私家车,全部出租车总油耗相当于1200万辆的私家车,如果我们把出租汽车换成纯电动车,将极大节省燃油,也更环保更节能。
自主应扎实
虽然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突破1800万辆,但在市场增速趋缓情况下,自主品牌的表现并不乐观。自2011年起,我国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合资企业凭借产品优势,继续扩大产销规模,另一方面我国的自主品牌企业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企业经营困难。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不足,造成消费者缺乏品牌的认可度。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期,自主品牌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整合优势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促使自主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每一家自主品牌企业不可回避的课题。
首先要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寻求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自主品牌需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利用国内各种资源,提高研发能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信息资源开发室主任王军雷表示,自主品牌企业还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加大高端产品的投放力度,从服务、品牌、技术上下功夫,提升产品的综合实力,自主品牌还需要通过提升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情感联想,保持他对品牌的好感和忠诚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开拓市场。
近年来,自主品牌出口取得较大增长,如何走得更稳更好,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王军雷表示,目前从汽车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国内是减速增长态势,海外市场已成为企业新增长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将成为首选出口目的地。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是我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必须要走的路,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必须保证产品品质以及加强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
车市盼升级
当前,汽车产业正从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期,面对重大变局,各方应把握时机,积极进行结构调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表示,在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家政策扶持下,过去十几年中国汽车产销迅猛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问题也不少,如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汽车企业纷纷扩大产能,汽车行业面临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兼并重组进展缓慢;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不强,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创新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
要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应尽快改变对汽车企业的考核体系,走出片面追求产能增长的误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汽车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区域资源整合。要坚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优化产能分布与产业分工,实现东中西地区的良性互动,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陈斌同时表示,近几年汽车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但大多数的兼并重组都集中于汽车行业内,基本上是以大吃小,以强并弱,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很少。今后,要鼓励跨行业的兼并重组,这样会产生一定的优势互补,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原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整合等将带来聚合效应。另外,企业也可以开展境外并购重组,通过跨国境的兼并重组,不但可以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获得著名品牌,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以人才、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