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金司令"的"第二场战役"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2012-09-04 09:23:00 来源: 央视网 
字号  

  昨天的节目为您介绍了吉林省延边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金文元,在退休后谢绝当地政府和一些企业的任职邀请,回到老家的一个贫困村,八年来坚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有人说,金司令是最可爱的人,退休不退色,好样的。如今老金承包的200多公顷荒山已经郁郁葱葱了,按常理他应该停下来好好歇歇了。然而,这位金司令的目标似乎还远不止于此。

  说话不爱绕弯儿,兴奋时像个孩子,我眼中的金司令,就是这样一个率真直性的大叔形象。山上待了八年,老金的嘴里多了不少口头语,“要想富、先栽树”,就是他向村民叨咕最多的。老金说,光自己承包的山绿了不行,他要带领乡亲一起栽树共同致富。幽默的老金还戏称,这是自己回乡后的“第二场战役”。

  金:这个意思是呢,让它(松树)通风,让它(松树)见阳光,就是割到这层。

  村 民:这层割掉?两层割掉?

  金文元:对,对,割两层就行了。

  在金文元回乡的八年里,除了完成自己承包的200多公顷荒山的绿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始终在他的心里盘算着,那就是如何带着大城村的乡亲们走出贫困。

  2008年,金文元栽下的几万棵松树成活了,这让他认定了“要想富先种树”的致富经。由于当地土质沙化,不适合种农作物,许多山地荒置了近十年,这让老金更坚定了他的这个想法。

  金太植:这个都是沙子地呀那样,种那什么黄豆玉米什么的产量可低了。人工(费用)也没出来,所以把这扔了。

  朝鲜族村民金太值,就是村里第一批跟着金文元在山里种植红松的人。

  全太植:金司令说这个地不能白扔,栽红松的话我们后代有嘛。一般我们觉得这个成活率很少这样,完了他教给我们怎么栽树怎么栽树,那个什么敷上,那个有什么那个药,百分之九十九都活了嘛。

  金太植所说的药叫生根粉,当初金文元种树时,就曾经因为不懂得科学使用生根粉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金文元:刚开始我到农村来的时候没有准备到失败这二字,来的时候那是满腔热忱的,很有激情,我以前把栽树看地很简单,那个东西刨个坑埋上不就活了么,但是那不是那回事,它这里头有很多知识在那里。

  我们去干活就喝这个水,这个道就是我走的多了就成了个道了。我给你打草惊蛇,看,这个地方刚开始我不大会栽,失败的地方。

  这片大小不一的红松见证了当年金文元种植红松的失败,也警示着自己和乡亲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金文元:你们现在可以看出来,这个树可以长这么高,这个树呢长这么小。它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就是没讲究科学。

  2004年,金文元信心满满地在这片林地栽下了两万棵红松苗,第二年老金却发现,2万棵红松中死了5000多棵。

  金文元:因为红松它死没死第一年不知道,刚开始找不到原因,挺苦闷的,后来我寻思你光发愁不行,还得找出个原因。

  五千多棵红松加起来的各种损失有几万元。这对金文元打击不小,对于当过军队指挥员的老金来说,失败需要警示更需要总结,他决定沉下心来,向专家虚心学习。

  金文元:后来到林科所,林业局,拜他们为师,后来他们都到现场看了,看了之后他又问了我栽的经过,他说你还是没按科学方法植树。

  原来,2004年金文元种红松时,正值天气干旱,载树后没有及时下雨,再加上所种松树大都在坡度比较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

  金文元:这个土全是沙土地,还有石头,这个沙土地不保水,挖坑应该挖得稍微大一点,稍微深一点,栽之前买一个生根粉,它成活率就比较高了。

  正因为有了这次教训,反而使金文元悟出了道理,为后来村民们的红松栽种积累了经验。

  金文元:干什么东西吧,还得讲究科学,不讲究科学吧,是吃亏在眼前啊。后来我失败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老百姓每一次栽树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你一定是得买点生根粉,头一天晚上泡着。

  也正是得到了金文元从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的传授,2008年金太植种下的4000多棵红松,成活率接近百分之百。

  金太植说,一开始很多村民都和他一样觉得种松树周期长、不划算。为了说服大伙儿栽树,金文元着实费了不少口舌。

  虽然逢人就宣传种树的好处,但效果并不明显。金文元想到了村支书李明灿,只要他带了头,群众的工作就好做了。

  金文元:栽树的时候,我就经常告诉老百姓,第一,你们党员必须带头,干部得带头,完了把那个荒山绿起来,给他们讲好处。要发家致富嘛,你必须要植树,植树回报时间长,但是呢它的回报率很大。

  村支书 李明灿:我们经常在一块儿,他老叨咕我,我和他学了一句话,知道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作为大成村的支书,李明灿最知道老金退休后到回到村里的目的,朝夕相处中,金文元的举动也渐渐影响着李明灿。

  村支书 李明灿:所以我开始带头,我种了几个社员也跟我一起栽了。没有他带头干的,我们村民不会干的,我们的村民胆子小,今年二十块钱能挣几块钱,这么算,这个二十年才有效益。

  李明灿说,如今村里闲了十多年的荒坡都栽上了红松,荒地少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而松树却多了十几万棵。

  村民马春红:他(老金)还是那个聪明,还是脑袋好使,想得远,想得周到。他有远见,要是这地他不种就扔了,扔十年也是扔,扔二十年也是扔。所以还是种树得收益呗。

  其实,金文元心里有数,他知道种树是百年大计,不能只怪群众抱怨一下子见不到实惠,可怎样才能找到让村民尽快脱贫的项目呢?老金的心里又有了一个新想法。

[作者:史建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