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让很多大学生备受震撼
记者 李佳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孕育了厚重、多元的中原文化精神,为展现民族文化的多样风貌,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将于11月5日至11日艺术节期间在沪举行。昨日,河南省文化厅在河南艺术中心召开发布会,宣布“河南文化周”各项活动筹备进展,其中话剧 《红旗渠》及豫剧《清风亭上》两台推荐演出颇具亮点。
“红旗渠精神”打动年轻观众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的开幕大戏,大型话剧《红旗渠》将于11月6日晚在上海大剧院献演。 《红旗渠》由实力派导演李利宏执导,文华剧作奖得主杨林编剧,吴广林、呼建国、于同云等话剧表演艺术家加盟。该剧以恢弘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正面展现了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力求以今天的视角,对红旗渠精神做出独特的诠释。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红旗渠》获得了一片叫好的市场口碑,去年首演至今,该剧已在国内巡演84场,几乎场场爆满。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观众的掌声达四十多次,无论是送戏下乡还是进校园演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的观众,都被深深感动。该剧也因此入选文化部“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并作为开幕式首演剧目,于8月18日、19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谈到《红旗渠》的创作动机,导演李利宏直言:“做《红旗渠》对河南省话剧院来说并非偶然,两者是有割不断的历史渊源的。早在六七十年代红旗渠在建时,院里就曾派人深入采访,创作了《战太行》等剧。如今再排《红旗渠》,这份动力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凝聚了三代人对红旗渠的情感,是这份情感随着时间推移变成如今挥之不去的情结。 ”
主演吴广林告诉记者,《红旗渠》感人却不说教,每一场戏都能够让观众潸然泪下,演员也是全情投入,非常耗费体力和精力。河南省话剧院院长赵新宝则表示,起初他们还担心主旋律作品难获市场认可,尤其是较难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院,但后来他们的顾虑被打消了。 “我们很惊喜地看到,有大学生朋友看完演出后,在微博上说自己被震撼到了,完全扭转了以往对主旋律作品的看法。”他认为,《红旗渠》所传达的民族精神是不分年代,不分人群的,“只要他们愿意走进这个剧场,我们敢保证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 ”
“清风亭上”悲剧里见大善
豫剧源自民间田头的日常生活,因其质朴通俗、本色自然、贴近人民生活,至今在中原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当地电视台的豫剧节目收视率一直高踞榜首,远超其他娱乐综艺类节目。
2006年,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处江南的上海人民以往对豫剧的认识不多,上了年纪的人或许对常香玉主演的 《木兰花》、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还有些印象,但对其艺术的感人精妙之处则不甚了了。此次由河南省豫剧二团带来的《清风亭上》实为上海人民了解、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剧种不可多得的良机。
《清风亭上》是一出传统剧目,和《程婴救孤》、《苏武牧羊》一同被誉为豫剧舞台的“悲情三部曲”。该剧通过对“大善”、“大恶”人物的鲜明对比,鞭挞了功名利禄对人性的扭曲,从而呼唤和感召人性“本善”的回归。针对当今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子女赖老啃老,父母溺爱纵容的风气,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
新编豫剧《清风亭上》对人物的唱腔、动作的设计以及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由河南省剧协主席,著名豫剧表演家李树建亲自领衔,饰演剧中的张元秀一角,而另一豫剧名角柏青则饰演张妻,更使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由于豫剧相对其它戏曲种类而言,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在全国各地都有一批忠实票友,此前每一部来沪演出的豫剧作品也都获得了较好的观众反响。主办方也决定,此次《清风亭上》的演出将从以往定点的逸夫舞台,升级到可容纳更多观众的东方艺术中心。 11月5日晚,戏迷朋友可以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