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凯歌导演执导的影片《搜索》正在热映,主人公叶蓝秋被诊断为“淋巴瘤晚期”成为故事的导火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朱军教授注意到,影片中存在的一些医学问题可能会使人们对淋巴瘤的认知产生误解。因此,朱军教授从专业医师角度对淋巴瘤进行了解读,希望大家尤其是淋巴瘤患者和家属能对该病有个正确认知。
疑问一:医生的诊断略显草率
镜头描写:叶蓝秋在体检后发现问题并前往医院,医生通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淋巴瘤晚期”。
专业解读:淋巴瘤可以通过常规体检发现身体有异常,并通过进一步的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但是单纯病理诊断并不能就此确诊为淋巴瘤晚期。
淋巴瘤是一大组疾病,不同类型的治疗和预后结局差别悬殊,因此,首先需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明确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和亚型;其次,要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如CT、核磁共振、B超、甚至PET/CT等进行全面检查,才能明确疾病状态和临床分期,也就是早晚期的问题。即便如此,仍然不足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还需要结合病理诊断报告中的一些细节指标、患者的年龄和体能状态、血液和骨髓的一些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最终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预后做全面预估。
因此,判断淋巴瘤的预后和病情状况要比其他肿瘤复杂的多,不能轻易对患者作出“病情晚期”的宣判。
疑问二:医患沟通病情的方式欠妥
镜头描写:医生告知患者诊断结果时态度冷淡、生硬,没有做细致的解释工作,导致叶蓝秋无法承受如此突然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了后续的剧情。
专业解读:在崇尚人文医学的今天,如何告知患者病情是每一位医生都应掌握的学问。医生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承受能力、心理状态,并结合患者家属的意愿等综合判断,采用正确和人性化的方法告知“坏消息”,以免使“叶蓝秋”们把诊断当作最终的宣判,造成即使有治愈可能也因“误解”而贻误治疗良机。
疑问三:淋巴瘤晚期真的没治?
镜头描写:“淋巴瘤晚期”的诊断虽然不是致使叶蓝秋最后自杀的唯一原因,但与众多普通人一样,叶蓝秋缺乏对这一疾病的正确认知。
专业解读:淋巴瘤确实属于癌症的一种,而且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疗过程更为复杂。但幸运的是,淋巴瘤是第一个通过放化疗获得治愈希望的肿瘤,也是第一个通过靶向药物将治愈率较大幅度提高的肿瘤,是目前极少数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起,淋巴瘤的基础研究、病理诊断、临床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肿瘤医学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目前通过化疗或者联合放疗的手段,大部分淋巴瘤类型有治愈的希望或者实现较长时间生存,甚至分期晚、症状很重的一些病例,在经过正确规范的治疗后效果仍然比较满意。还有些淋巴瘤属于惰性类型,虽然不能治愈但进展较慢,有时候在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先随访观察,如果病情进展较快或者症状明显时再治疗亦可,患者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与疾病“和平共处”。因此,不能把所有类型的淋巴瘤的严重程度等同起来。
淋巴瘤以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应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下,努力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抗癌康复活动。现在,战胜肿瘤并非神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宋玉琴 於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