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
在多本漯河史志、市政府网站和古籍中,记者得知,商周时期,漯河逐渐形成,因滨临水(今沙河)故称阳城。南北朝时期,阳城改称奇雒城。钢板上的“五帝时代隐阳城”和“唐隐水镇”中的“隐”字,均应为“”字,“北魏奇额城”中的“额”,应为“雒”。
“失误的可能不止这几处,而是更多!”昨日,民俗专家、漯河史志学者,84岁高龄的孟巍坚老人发表了意见。孟巍坚认为:五帝时,从无“阳”这个地名记载,而阳也不在漯河市区,其遗址现在郾城区李集镇大郭村。指漯河曾为“阳城”是错误的。
孟先生说,根据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奇雒城就是南颍川郡的郡址,但其郡址在郾城区内。研究表明,“水镇”指郾城有据,而标示在漯河市区查史无据。
“最不该出错的,就是不锈钢字标示的‘宋上口镇’和‘明螺湾河镇’。”孟先生说,明代和清代纂修的《郾城县志》以及后来的《郾城县记》,均无“上口镇”和“螺湾河镇”一说,仅言此“螺湾渡口”之名。1896年,京汉铁路纵贯漯河后,漯河镇才勃然兴起,其镇名才始于此,距今不过百余年。
首席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齐放 文 图
本报漯河讯“沙澧河交汇处的在建景区,用不锈钢铸写出漯河从五帝时代到现代的历史名称,出现有多处错别字。”连日来,多名漯河市民投诉称。昨日,记者进行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