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中国居住小康指数》的报告显示,广州在40个被调查城市中,以72.8%的住房拥有率排名倒数第四,倒数前三名分别是上海、深圳和北京。不少网友对“广州七成人有房”这一说法表示质疑,对北京、深圳和上海均超过67%的城市居民住房拥有率亦大呼“被有房”。究竟是公布的数据有所偏差,还是民众误读了这份报告?
记者发现有几个细节很可能被网友忽略,一是此份报告主要针对的是拥有当地户口的城市居民,而城市的外来人口并未算入本次调查。这对于外来人口比例较大的一线城市,乍一看数据似有不妥,但实际上只是被“标题党”混淆了调研目标。其次,住房自有率的计算公式为(居住于自有产权的住房家庭户数/全部住房家庭户数)×100%。此调查对于“家庭”的定义是需满足“同屋居住、共享收入、共担支出”三者之一,这意味着即便家中孩子已18岁,但只要他一天不离开家,或是婚后仍与父母共同居住在一套房子,他还是属于这个家庭,并非自立门户。另外,居民自有住房不仅仅指商品房,还包括上世纪末的房改房。
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此次公布的住房自有率数据喊话:“住房自有率高是落后的标志”,指出经济发达国家自有住房率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自有住房率则明显偏高。缘由是发达国家人口流动性强,为了减少买卖房屋的繁琐,很多人以租房替代买房。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性较差,因此也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境况。
按照专家们的解读,流动人口较多的北上广深在住房自有率排行榜上垫底倒也合情合理。住房自有率偏高背后牵扯着太多沉重的包袱,发达地区优越的社会福利和资源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不断增大。租房虽然门槛比购房低,但很多人认为与其将钱给房东,不如为银行打工做房奴。于是,自有住房率高就成为眼下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王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