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百所中学校长呼吁:高中大学齐解“钱学森之问”

2012-04-23 09:17:00 来源: 新华日报 
字号  

  百所著名中学校长发出呼吁:高中大学齐解“钱学森之问”

  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昨日,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的“百所著名中学校长校园行”会场上,刮起了一场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头脑风暴”。

  当前,中学、大学的衔接往往只发生在高考环节,这样的联系非常薄弱,两者更需要师资、课程、招生深度互动。百名中学校长的共识是:中学向大学输送会考试的学生,大学从中学挑选分数高的“人才”,这种传统衔接模式,绝对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教育应该是贯通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学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共性。”海门中学副校长王美华认为,当前国内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脱节,中学与大学之间相互了解很少,主要压力是来自升学率和名校率。“比如大学的夏令营,安排在高三前暑假,成为了高校自主招生‘掐尖’争夺生源的手段。今后,高校的大门应该更开放,将类似夏令营的活动前延,让初中、高一这些没有升学压力的学生参与其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真正成为两者对接的渠道。”

  “中学应该有自身特色,并在高中就对学生进行分类。”常州高级中学张耀奇校长告诉记者,虽然面临高考压力,但要培养创新人才,中学不能再以唯分数论的流水线向大学输送人才,而应改变观念,探索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个性化需求,有助于特长培养、潜能发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让他们初步规划人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样,适合的大学和专业也不一样,有了方向,他们就可以提早地去认知,眼中也不再只有名校,不是只靠高考分数,而是根据自我选择未来。”

  “创新人才培养,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需要大学扶一把。”启东中学校长王生建议,大学应当提早进入到中学教育中,派教师到中学做讲座、当顾问,甚至与中学教师共同创设有利于学生培养的课程。“有关部门应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中学、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衔接,国外已有了不少好的经验。“美国、欧洲的部分高中都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在高中阶段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结束后如果评定合格,进入大学阶段就可以免学分。去年,美国公立高中学生有30.2%选修先修课程。学生能否在中学修先修课程、修多少门,实际上成了美国一流大学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扬州中学校长卫刚说,不少国内中学也在探索规定课程之外的拓展性课程、自主性课程,实践表明,这些课程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并非负担,反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的视野和能力大大提高。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含铬超标的毒胶囊,如此的‘科技进步’只能将人类带向毁灭。由此可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向善、爱人、爱自然,以‘仁’为核心人文价值的践行十分重要。”金陵中学邹正校长说,我们中小学就开始文理分科,使得很多科学家过分关注自己的学科,没有强大的人文情怀,科学成为造假的工具。所以,作为人才的孕育之地,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应该重视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首先,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其次要让他们积淀浓郁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携手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何为“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王 拓 )

[作者:张志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