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台湾报人张作锦:和朱维铮教授的最后一面

2012-03-29 11:3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3月2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10日下午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日前,台湾报人张作锦先生在《联合报》撰文纪念他与朱先生的最后一面。文章如下:

  今年3月10日傍晚,接到来自上海的一则简短电邮:“朱先生今天下午走了。”信末署名王桂芬。朱先生是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王桂芬女士是朱夫人。回想我去年12月29日在上海新华医院探望朱教授,前后不过两个月零十天,那竟是跟他的最后一面。

  朱维铮是大陆著名学者,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历史学家,我本来没有机缘攀上这样一位朋友,只因他于2001年底应台北市文化局之聘,担任驻市学者三个月。龙应台局长办了一次“阳明山夜宴”,朱教授把酒论天下事,引出不少学术和非学术的话题。他谈话不疾不徐,而辞锋锐利;只因有学养的底子,广征博引,语语有来历,使人不觉得他张扬或专断。

  朱维铮辞世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博客上说,“(朱)先生脾气大但架子不大,骨头硬却内心柔软,可谓既有风骨又很谦和,极具学人风范。”就我与朱先生的接触经验,很同意易先生的话。

  朱维铮写的与编的书有几十种,说“著作等身”不是过誉。我拣自己有兴趣的读过几本,发觉他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历史学家,嫉恶厌俗,刚直不阿。譬如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一夕而得大名的于丹女士,听众追逐,书籍畅销以百万册计,《人物周刊》记者询问朱维铮的观感,他答说“她胆子大”,因“不懂的东西也敢讲,不是胆子大是什么?”,朱维铮曾与蔡尚思合着过一本《孔子思想体系》,而对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形象和地位的变迁,也有过精彩的文章。

  朱教授治学严谨,不仅是口头传道,自己也身体力行。去年12月中旬,已是肺癌晚期,他坚持回复旦讲完最后两个小时的《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通识课程。他提早到休息室静坐半小时,然后一丝不苟地讲完人生最后一堂课,下课就进了医院。

  二十多年来,朱维铮应聘担任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等客座教授十五次,2006年由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荣誉哲学博士。他虽然在国内外有这些成就和名望,但从不以学术地位傲人。我偶尔和他通电话或见面,他总是以故人之礼和温情待之。

  去年底我自北京经上海回台,12月29日到新华医院看他,他告诉我肺癌已经转移。但他精神仍好,谈了一个小时的话。临行他要送我一本他的新着《重读近代史》,我说已在北京买了,他坚持要签名再送一本。另外他还送我一套由他策划和作序的《大师》系列录像,近代中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一百人,尽都入列,扉页题曰:“大师,苦难、艰辛和文化给予一个民族的馈赠。”

  台湾大学生化科技学系许瑞祥教授精研灵芝,有助病人抗癌,我回台后向许教授要了五瓶,于1月30日以快邮寄出,但适逢春节假期,2月18日才寄到,也不知朱教授来得及服用否?

  朱维铮教授毕生力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上海学界元老王元化先生一起提倡“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而王先生也于2008年走了,我见他的最后一面是2007年,他送给我的那些书,仍神采奕奕的站在书架上。人生数十寒暑,明知此憾孰能免,但想起来总教人黯然。

[作者:王义铭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