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复读or留学 高考之后细定目标再出发

2012-03-28 16:47:00 来源: 环球时报 
字号  

  高考已然步入冲刺阶段,不久后即将奔赴考场的考生又将经历一场“黑色六月”的激烈角逐。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愿以偿地步入心中所期待的高校,部分失利者又将面临一番新的选择,其中之一便是复读。选择构成人生,而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能够改写人生,教育专家指出,复读并非适合于所有落榜生,考生应客观分析高考失利原因,再做定夺。

  客观看待高考,一次失利不可定成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分党委书记巩喜云认为,对于高考,更多地是注重知识的重现。尽管如今的题目在灵活度方面有所改善,但它毕竟是一种写在纸上的应试考试。所谓的高考失利,一般会出现在以下四种类型的考生身上:第一,考生平时成绩不错,但应试状态不好,心理承受能力差。第二,考生自身能力很强,悟性高,但应试能力差,记、背知识点的能力弱,缺乏知识的重现能力。第三,考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平日学习较放松,成绩始终保持在中、低层次水平。第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报考大学或专业信息了解不准确,最终没能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与院校,导致理想与实际的不对称。

  如今,一些人习惯性地将高考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好”与“坏”的标杆,对于这种现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国际课程班李慧明主任认为,“高考成败”被赋予了许多脱离其本质意义的东西。一次高考的成功与否往往被认为是评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高考的结果也似乎成为了决定该考生父母幸福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考被灌予了太多与其本身无关的东西,而所有的关注与期待,都会压在考生一个人的身上。物可分优劣,而人不同,人各有所长,因此,不能仅仅凭借一次高考的失与得来判定学生本身的成与败。

  复读存在风险,选择时还需因材施教

  “复读”,一些人称其为“炼狱”。选择复读的学生一般所持有的心态是希望通过次年高考进入理想学府。复读伴随风险,教育专家表示,不是所有的失利考生都适合复读,学生与家长应针对高考失利原因,作具体分析。巩喜云指出,复读群体中不乏部分学生有着理想与自身实际情况评估存在出入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坚信自己有着考入重点大学的资本,然而其实际能力与重点大学录取标准的确存在一定差距。或者是考生平时知识不扎实,本身便对学习有着长期的抵触情绪,那么即使选择复读,也很难达到预期分数。

  此外,选择复读的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首先,考生要面对旧环境中的新面孔;其次,考生次年成绩将被寄予更高期望,许多考生的潜意识中都承受着“必须考高分”的压力。在复读期间,部分考生的脑海中也一直无法摆脱“我是复读生”的阴影。对于复读,威久留学总裁王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些选择复读的孩子或支持孩子进行复读的家长往往将大学与文凭看得过于重要,进名校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复读的一年时间中,孩子的精神始终处于焦虑状态,这对他们的自身发展并无益处。年轻人应当利用二十几岁的时光,接触更多的人,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因为他们终将走向社会,而社会所认可的并非是单纯的高学历,而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合适人才。李慧明认为,复读,其实就是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嚼磨,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高考失利后的选择可以是多样化的,无论学生选择就业、出国或是预科等等,都要尝试选择那些对个人能力有所提升且能够充实自我的事情。

  选择不再单一,留学不再“无奈”

  当许多人尚未接受与认可留学——这一“远赴重洋”的学习方式时,它似乎还是人们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而如今,留学已不再是高考失利者的“后备补救”,许多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希望感受西方风土人情,丰富阅历,满足自身及社会需要。

  “本不出,研出;研不出,博出”的想法已然被考生列入人生规划。留学对于锻炼学生学习上的自理,生活上的自立与思想上的自省等有着很大帮助。“80%—90%的留学生都在留学过程中变得更为成熟,更加懂得感恩于父母;此外,许多在国内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反而在国外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留学在某种意义上给了那些高考严重失利的孩子一种重生感”,李慧明说。

  然而,如今也有一些学生与家长选择放弃高考,将孩子在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便送到国外去。针对这一现象,巩喜云分析了其中的各自利弊,优势是孩子能够更快地完成国外高中到大学的一个过渡,劣势是此时的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如果缺乏学习上的良好环境与生活中的正确引导,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自闭或是对国外宗教的过度信仰,被国外开放文化所影响等状况,久而久之,变得“中不中,洋不洋”,回国后,也会和社会有所冲突。教育专家同时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应当通过观察孩子的长项来决定他们的培养方向,要了解孩子究竟喜欢什么,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因为,对孩子评价的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杨洋)

[作者:朱峰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