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首个行业研发中心落户武汉

2012-03-28 16:0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武汉3月28日电 (殷黎 周永峰 徐金波)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28日在武汉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中国交通运输部为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而组建成立的第一个行业研发中心。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为该研发中心揭牌,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等人出席。

  该研发中心分别依托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船闸通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水路公路交通安全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智能技术研究所4家科研机构,设航道整治与维护、枢纽通航、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信息与智能航运4个研发基地。

  根据规划,研发中心3年内将完成研发平台和产品与工程化基地建设,形成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一批重大成果应用到长航局系统“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的规划建设、维护工程以及长航局系统、港航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相关工程,初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锻炼出一批专业技能人才、科技创新英才和行业杰出领军人物。10年内将形成内河航道整治与维护、枢纽通航、水路交通安全、信息与智能航运等领域重大技术和装备的综合与集成研发能力,在若干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集内河航道整治与维护、枢纽通航安全保障、水路交通安全控制、智能航运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检测与鉴定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中心,争取升级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该研发中心成立后,将面向内河航运全行业,围绕航道整治与维护、枢纽通航、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以及信息与智能航运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的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成果向行业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提升行业科技含量,在水运资源优势利用、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带动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是长江航运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对长江航运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唐冠军对该研发中心的成立给予了极高评价。他指出,去年初,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运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时期。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需要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作为发展支撑和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三峡通航、安全保障、智能航运等重点领域,亟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亟需将已经成熟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中心”的成立,既是健全内河航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航运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中国内河航运相关行业技术瓶颈推动技术应用的需要,更是提升长江航运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整合科技资源的需要。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在致辞中对“研发中心”寄予了厚望,他要求一定要将“研发中心”建成长江航运技术成果的孵化中心和水运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建成“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典范。

  据悉,除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研发中心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前景则更为可观。根据《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长江航道系统整治后,其国民经济效益(包括船舶营运成本降低、缩短货物在途时间的费用节约、货物分流成本的节约)十分可观,经济净现值达18亿元以上。同时,技术创新将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达到单向5000万吨的设计能力,并力争在设计能力基础上较“十一五”期末提高5%,相当于可增加500万吨左右年通过量(双向),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成果进行估算的年经济效益增加约为5亿元。经济效益同样体现在节省工程投资上,项目工程技术应用到内河整治、枢纽畅通工程建设中,能够大量节省投资。据长江航道建设思路构想,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今后20年预计将投入1000亿元以上,工程优化率平均按照5%计算,节省的投资将可达50亿元以上。此外,“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还将减少航道维护经费、减少安全事故损失、提高市场创收效益,从而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