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民间资本解"房困" "先租后售"助力解决住房问题

2012-03-28 15:10:00 来源: 新民晚报 
字号  

  刘小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的一家外资物流公司工作数年,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上海的高房价令她却步。自由职业者叶先生是艺术类的私人教师,一直没有太多积蓄,他也面临住房的烦恼。

  实际上,刘小姐和叶先生代表上海置业的刚性需求人群中的一类,即所谓“夹心层”。他们没资格享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或公共租赁房,又买不起商品房,被“夹在中间”。

  尝试“先租后售”新模式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为“夹心层”群体解决住房问题,成为代表委员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心主任褚君浩提交了一份关于“新模式公租房”的建议。褚君浩直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在保障覆盖范围上还无法全部满足城市“夹心层”和人才引进的需求。为此,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用一种新的模式即“先租后售房”予以补充。

  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王超斌曾和其他5位政协委员一起,到洛阳、南阳、郑州、上海、北京等地做了一系列调研,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住房需求。在调研中,住房需求者被分为五类群体,其中第三类就是“夹心层”。所谓的社会“夹心层”,即有刚性购买需求、且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购房者。现行的调控政策下,对于购买第一套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调控前的利率优惠、契税减免等部分政策取消了,这对“夹心层”是一种打击。王超斌在向政协提交的《关于调控房地产行业应有阶梯式五个方面的建议》中提出,要实施差别式调控政策。

  据了解,在上海,无力购房的年轻人且无法享受政府经适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待遇的“夹心层”,主要包括三类人群:刚来沪打拼的年轻一代,收入不高,不是本地户口;一些正在求学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是集体户口,但也存在一定的购房需求;为下一代腾出婚房的老年群体。其中需要比较突出的人群集中于青年人才,他们的收入条件不符合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的条件,或者符合公租房的条件,但房源离开工作地点太远。针对这部分人,褚君浩建议,政府和单位共建一种新型的公租(售)房,采用“先租后售”的模式,以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

  民间资本出手解“房困”

  与褚君浩想法不谋而合的是上海美隆置业总经理仇清,“采取长期租赁的模式,可以让‘夹心层’体面住上房子,还可解决相应社会问题。”

  仇清谈到,据住建部公布的信息,今年我国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中,新建廉租房为160多万套,公租房近220万套。其中,新建公租房套数将达到2010年的37万套的6倍。这些信息被市场分析人士解读为,中央政府更倾向于逐步通过‘以租代售’的模式来建立更为完善的住房体系。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美隆置业将今后开发的房源主要针对“夹心层”刚需提供长期租赁。其开发的 “大华·爱宅”正是基于这一模式设计开发的,该项目位于上海大华三路的大华社区,建筑共12层,1-3层综合型商场、4-6层商业办公、7-12层酒店式公寓,面积在26-88平方米,可以为“夹心层”提供多种选择。这一社区具有较成熟生活配套,商场、大卖场遍布周边,菜场、医院、学校、公园等也很齐全。

  针对刘小姐和叶先生的情况,美隆置业推出两种租约形式:一是一次性支付18年总租金,优势是租金低,确保18年住房稳定性,26平方米的公寓,18年总租金17万元,折算到每月约800元;二是采取一年起租的方式,总投入小、灵活性大。尽管后者月租金相比一次性支付租金高出很多,但仍得到众多“夹心层”认可,现已开始预订登记。

  公租房成为新一轮保障房建设的特色,重点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难题。有关人士呼吁,要完成现有的保障房建设规划,民间资本的投资不能“缺席”。 解佳琳

[作者:胡可璐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