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评电视剧《儿女情更长》:传递“家”的情怀与力量

2012-03-28 14:25:00 来源: 文艺报 
字号  

  传递“家”的情怀与力量

  ——评电视剧《儿女情更长》

  1996年播出的电视剧《儿女情长》,围绕上海一个寻常百姓家庭的悲欢离合,以感人的情节,真实朴素地展现了普通市民的情感生活,曾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被媒体誉为“北有《渴望》,南有《儿女情长》”。十多年后,由奚美娟、张芝华、吴冕、王诗槐等原班人马主演,续写童家六兄妹各自家庭悲喜与爱情亲情的电视剧《儿女情更长》再次被搬上荧屏。

  这部家庭情感剧延续了原剧朴实无华的风格,依旧以反映百姓生活为基调,颂扬传统美德、强调家庭伦理,既展现了上一代人在新时代经历的情感曲折,也描写了下一代年轻人新的生活观念。故事围绕六兄妹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展开,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婚姻观、财富观和人生观,同时加进年轻一代的生活新特点,生动演绎了“逃婚、闪婚、丁克、剩女、啃老”等新的社会现象。在“家不能散”这一精神总纲的约束下,在大姐的亲情召唤下,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拧成一股绳,度过了一次次矛盾纷争和困难挫折。

  作为现实题材剧,该剧以平实的镜头表现多样的社会生活和细腻的人物情感,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一些重大题材剧相比,家长里短的亲情剧内容情节“小”而琐碎,人物普通而平实,但它将镜头对准百姓真实生活,聚焦普通家庭,应该说更符合当今影视艺术贴近生活、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目标。“房前屋后”或邻里间的琐碎事儿,能焕发人性的光辉,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小家庭”折射“大社会”,作为剧中主要舞台的“小家庭”不是封闭的,家庭成员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构成关系链条,以此接通广阔生活,使剧情辐射社会。起始于小家庭而指向广阔的社会现实,虽然是以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儿女兄弟姐妹亲情为着墨点,但这种“情”大而化之即为人间温情,能够升华为社会的关爱及每个社会成员之间的融洽、理解,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睦友善、明礼诚信、互帮互助是婚姻、家庭、社会人伦道德的重要内容,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婚姻、家庭、社会才会变得如此和谐和美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惟有从构建和谐家庭入手,才能使构建和谐社会真正找到其根基和位置。《儿女情更长》中,童家的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家”、“家族”的观念在他们心中似乎淡化了,但经过一系列的生活磨难之后,他们终于更加体会到“家”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家不能散”,遇到困难全家人必须“拧成一根绳”,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家庭亲情剧有着细腻描写人物感情的优势,这种真情实感以及剧情的贴近生活性最能打动人,观众伴随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释放着自己的感情。《儿女情更长》以一个个鲜活、生动、具体的影像诠释着真情、友善、互助、和谐,不仅具有现实剧的生活贴近性,也配合着当前构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该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观看中使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大姐童建菊,这位善良、坚强、隐忍的单身母亲,作为童家的大姐,肩负着父母的重托,不断调节着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维系这个大家庭上。使她最揪心的是儿子童沙波的婚恋问题,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劳累奔波。尽管对儿子的生父高士达一直怀着很深的感情,但她却始终深藏心底。高士达也一直默默爱着她,但碍于女儿的反对,内心同样压抑着。直到童建菊身患不治之症,两人才有了最终的温馨结合。另外,心直口快的二姐建梅与“死对头”三姐建兰之间的言语冲突、三弟建设与儿子童鸣之间的矛盾对撞,也表现的很到位。应该说,这和几位主要演员的精湛表演是分不开的。

  说到该剧的不足,部分情节尚有些拖沓,如同样内容的争吵画面反复多次出现,若能再精练一些也许会更好。(虞山)

[作者:张中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