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尼克松自评访华之旅不亚于登月 媒体报道盛况空前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1 09:09:00   来源:解放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美媒档案话当年:

  尼克松访华之行不亚于登月之旅

  时隔40年,2012年2月12日 《华盛顿邮报》回顾“尼克松访华”:“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周年的日子,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包括《华盛顿邮报》记者在内的随行美国记者们是如何报道尼克松访华期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何阐述其意义,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又是如何描述初见的中国?

  访华前夕报道:《纽约时报》上毛笔字“尼克松在中国”

  40年前的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抵京前一天,《纽约时报》刊载随行记者麦克斯·弗兰克尔的报道:《历史性之旅:一位不可思议的客人》。报道的首句是:“尚在飞行途中的总统一行,兴致比飞行高度还要高。”

  麦克斯所指的“总统一行”,应也包括他本人。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简称NBC)的随行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在回忆录中所说——“尼克松总统说过,中国之旅意义不亚于登月。NBC竟然选中我去,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各大电视台都派出了最资深的明星记者。平面媒体记者的名单也很吓人,个个如雷贯耳。”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里,尚未包括麦克斯。正是凭借尼克松访华系列报道,麦克斯才真正成名——他获得了次年的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

  这确实是大事件,美国媒体早在尼克松出发之前,就已连篇累牍:《纽约时报》在1972年2月20日报道了 “尼克松致斯诺的信在日内瓦公布”,同时以“登月之旅”为题报道“中国之行”;《华盛顿邮报》在2月19日刊发大篇文章,评论 “中国加入世界”、“尼克松希望与中国建立持续联系”等意义……

  值得留意的是,2月20日的 《纽约时报》,将正楷简体毛笔字“尼克松在中国”6个汉字,作为新闻图片。

  飞机经停上海抵达北京:欢迎仪式“彬彬有礼”却“有节制”

  1972年2月21日早上9点半左右,尼克松一行到达上海虹桥机场,主要目的是“接一位导航员,之后再飞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据《纽约时报》报道:“他(尼克松)和中国官员们一同用了茶点,并在虹桥机场吃了个橘子,待了1个小时。”

  载着美国记者们的飞机也在上海经停,记者们在机场饭店与上海的一群编辑吃饭,这些编辑回避了美国记者的尖锐问题,热情招呼:“多吃点鸭子吧。”

  “彬彬有礼”却“有节制”,是北京欢迎仪式的主基调——

  在北京下飞机时,尼克松夫人穿了靓丽的红外套,“颜色就像机场四周的巨型标语牌那样鲜红。”迎接他们的,是一个“500人的仪仗队和欢迎队伍”。《华盛顿邮报》报道显得有些“嫉妒”:“这和去年十月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到达北京形成鲜明对比,那次有30万人参与欢迎。”

  在日后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还提到,“据说尼克松从机场往北京的路上,没看到迎接的人群,有些失望。”

  或许,这种“有节制”的欢迎仪式,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正常的。尼克松访华的几天前,1972年的2月17日,新华社在报道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尼克松提出的对外政策报告表明:美帝坚持推行全球性侵略政策和强权政治。”“美帝”,是那个年代报纸的常用词。

  不过,据23日《纽约时报》报道,当美国记者去北京的报亭“蹲点”时,发现报道尼克松访华的 《人民日报》“2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而23日《华盛顿邮报》更是直接将22日《人民日报》整张头版作为照片,搬上了自己的头版,报道的题目为“中国媒体突出报道尼克松访华”。

【 作者:肖媛媛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