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免费午餐”第一村背后:山区闭塞贫瘠致扶贫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0 11:36: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一次偶然的聊天,让沙坝村成了“免费午餐”第一村。这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发生的小故事背后,更折射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最穷改革试验区”向贫困宣战的大故事

  坐在学校食堂饭桌旁,7岁的黄程吃得“吧唧吧唧”响,一枚鸡蛋却舍不得吃,紧握在左手里。他抬头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是带回家给奶奶吃的。

  2011年4月2日起,由民间公益人士邓飞团队发起,黄程就读的贵州省毕节市花溪乡沙坝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由此发端,短短半年内,募集民间善款两千多万元,惠及两万余名农村学生。

  民间公益行动之外,更大规模的国家计划也已启动——同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中央财政每年负担160多亿元。乌蒙山区的黔西县,即是先期试点之一。

  毕节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古称“鸡鸣三省”,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穷地方。1988年,毕节建立起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核心内容的试验区,开启了中国扶贫工作专项规划的先河。

  破解偏远山区老百姓生存发展难题,探索可持续的扶贫开发之路,是这一场攻坚战的主题。毕节乃至贵州拿出绝处求生的勇气,走出了一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新路。

  政府与民间合力

  从沙坝村到黔西县城,65公里路程,每天只有一班车,要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开行2个多小时。

  沙坝村为外界所知,是在2011年2月26日的“天涯社区”年会上。黔西县一位支教老师在聊天时告诉媒体人邓飞,一些孩子因回家路远,吃不上热饭甚至因此放弃午餐,让她“不忍面对孩子的眼睛”。

  邓飞有感于此,不久后专程去到黔西。回到北京后,便发动了“免费午餐”行动。沙坝小学成为第一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一百多名学生的菜谱是:米饭、煮鸡蛋、酸菜炒肉、烧土豆和一份白菜汤。

  沙坝小学校长方坤友说,包括学前班在内,学校共有7个班级,154名学生,其中有一半学生家庭离学校路途遥远,单程要走2公里以上的崎岖山路。

  黔西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洪棋告诉本刊记者,按照“普九”期间对全县乡村学校布局的测定,村小学平均覆盖范围在3公里左右。

  大多数学生早上6点多就起床,在山间穿行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学校。“如果中午赶回家吃饭,一来一回,根本赶不上下午正常的课程。”沙坝小学一位教师说,学生们一直要到下午3点多放学回家后,才能吃上一顿饭,有时候还会更晚。

  “没有吃午餐的学生下午上课无精打采,特别是上体育课,萎靡不振。”方坤友说,学生自己带午饭到学校,但没法加热,即使是冬天,孩子们也只能吃冰冷的甚至结冰的饭,夏天则容易变馊。

  回想起孩子们最初领免费饭盒时欢呼雀跃的样子,58岁的沙坝村村民陈新明仍难抑激动,“孩子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真好。”

  2011年,贵州启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各级财政投入106.4亿元,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70%等。

  当年底,在国家支持下,贵州完成9901个农村学校学生食堂的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全省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

  “政府正在尽最大努力投入,同时,也非常感激民间爱心人士的参与。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将帮助山区里的孩子健康成长。”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马宁宇说,“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 作者:王慧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