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地扶贫工作的探索来看,单个的、救济式扶贫收效有限,仍有待推进整体帮扶式扶贫
94岁的周德何老人是红军失散人员,他和62岁的儿子周克金一家住在三间破旧的土坯房里。虽已立春,但屋内屋外仍寒气逼人。老人坐在灶边,点着火炉取暖。
见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克金热情地给我们端来开水,又取出过春节的瓜子、花生,非要我们尝尝不可。周克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美国勤工俭学读博士,小儿子在村里务农,家里除了一台冰箱,再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包括周德何老人在内,江西赣州市于都县葛坳乡小源村目前还有12户老红军和红军失散人员遗属生活困难。2011年国家出台政策,对住房困难的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可以给予4万元的建房补助或者1.5万元房屋装修补助。按照政策,周德何可以拿到4万元建房补助。周克金说,希望今年能把新房建起来。
葛坳乡是老红军、开国少将、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思禄的家乡。在本刊记者走访的小源村里共有545户3032人,目前仍有229户1356人居住在土坯房里。而于都全县则有5.8万户仍住在土坯房中,占该县农业人口户数的31.7%。
本刊记者一路在赣州数县多个乡村走访,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纵贯江西南北的鹰瑞高速公路途经宁都县固厚乡楂源村,在汽车飞驶的高速公路旁,东排、庵北两个村民小组仍有42户119人住在连片土坯房中,多数房屋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破败不堪,有的甚至已经倒塌。
下辖18个县(市、区)的赣州市位于湘赣两省的罗霄山脉。1927年,毛泽东率领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队伍来到“山高水险”、“群众基础也好”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在赣州的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红色政权,由此星火燎原。2011年,罗霄山区被确定为1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赣州市的11个县被确定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对象。
触摸贫困
赣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赣南苏区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最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192.7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组织市、县直单位深入开展挂点帮扶贫困村的工作,一直是赣州市社会扶贫的抓手,也是收集、梳理贫困现状的重要渠道。例如,今年春节前,赣州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6万多户、22万名困难群众家庭中,把温暖送下去,把社情民意和扶贫状况收集上来。
“宁都有65个国家级贫困村、69个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28.7万。”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郭超彦用“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来概括县里的贫困特点。
“全县工业税收贡献最大的企业宝华山水泥有限公司,去年上缴税收不到500万元”,宁都县委书记王四华说,2010年,宁都县人口80万,生产总值仅76.5亿元,人均只有赣州的2/3,不到江西省一半、全国的1/3;财政总收入4.72亿元,人均591元,仅相当于赣州市的38%、江西省的1/5,不到全国的1/10;全县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仅25.39亿元,仅占全县GDP总值的1/3,工业化水平仍非常低。可以说,这里也是赣南苏区经济基础差、产业薄弱、贫困程度深的一个典型缩影。
宁都县洛口镇高排村高排二组的70岁老人李志汉一家,住在一间每逢雨天都会漏水的干打垒土房里,他和28岁的儿子都是智障人员,一家三口的主要收入来源是2亩水稻和每月300多元的低保金。一个5瓦的灯泡是他家唯一的电器,刚过完年,在由屋檐改建的厨房里,本刊记者看到橱柜里的菜只有萝卜和霉豆腐。
今年春节前,赣州市和宁都县政府给他家送来了1600元慰问金、一桶油和一床被子。领到慰问金,李志汉家过年吃上了5斤肉。本刊记者节后到访时,送来的油已经吃了一半,新被子则锁在柜子里,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
高排二组30多户人家里,张金保家的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在这个小山村里看起来最气派,这是2004年靠移民补偿款和借债共投资十多万元建起来的。但建起快8年了,屋内还没有粉刷。
在宁都县小布镇小布村,80岁的烈属熊立松仍住在百年前的土砖房里,他家距离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仅50米。苏区时期,他父亲曾把房子让出来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朱云卿居住。如今,熊立松卧室的门上还挂着“朱云卿旧居”的牌子。
走进走出这些穷山村都不容易。如前往宁都最北端的肖田乡吴村窑立前小组采访时,有一段3公里长的狭窄道路紧贴着陡峭高山,泥泞坑洼,仅容一车通行。
宁都县公路局负责人介绍,宁都县境内既无机场、铁路,也无水运,交通运输全靠公路承担。而新建的济广、泉南高速公路只在该县境内“擦点边”,唯一一条国道319国道也只“挂个角”,县内农村公路等级低,客货周转速度慢,运行成本高,出行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告诉本刊记者,该县等外公路里程仍占总里程的48.99%,未通公路的自然村还有2139个。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