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电影与文化自觉
作者:周思明
说起文化自觉,不禁让我想起已故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什么叫“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对于文艺家来说,贵在文化选择、艺术追求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艺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之深刻认识,对文艺发展规律之正确把握,对文艺发展历史责任之主动担当。
谢晋电影所创造的观众人次纪录在中国电影史上不仅前所未有也可能后无来者,即便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淡化以后的20世纪末,有关影视调查系统显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 1500位18岁以上市民的抽查中,仍有 25%的观众选择谢晋为他们最欣赏的国内导演,其得票率超过居第二位的张艺谋。如此漫长而辉煌的跨度时间,如此广泛和深远的受众空间,使得谢晋及其电影成为检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甚至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必须面对的话题。而在所有这些话题中,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最激烈、最持久并且也是至今仍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谢晋身上拥有什么可以打动人心的“秘密武器”呢?也许,我们需要拉开一段时间的距离,才可能作出合理、精准、科学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判断。但初步分析,我以为,大致有下面几个原因。
其一,谢晋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是他作为一名电影艺术家所独有的最可宝贵的地方。谢晋说: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事业,首先要爱你的家乡、你的祖国、你的民族。舍此,你就做不好任何事情。谢导作为一位电影艺术家,出身于浙江某地一个不愁生计的大家庭里,其父原本希望他成为一位大科学家,他自己早年也以能成为爱迪生式的人物为梦想。但在他某年生日,父亲送了他500本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之后,事情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浸淫其中,使他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产生了逐渐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他后来以文化自觉的姿态从事国产电影艺术创造并取得卓尔不群成就的巨大动力和思想基础。
其二,谢晋所怀有的深厚人道主义情怀与巨大悲悯精神。谢晋有个长期患病的孩子。用谢晋的话说,他爱这个孩子,和他在一起痛苦了几十年,和这个孩子在一起,他没有产生厌烦、累赘的想法,而是感到十分的温暖。这个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孩,已经到了中年,在谢晋生前一直靠父母的庇护生活。谢晋因此还担任着全国残联副主席。他说,因为有个患病的孩子,所以更让他对残疾人以及需要帮助的人、乃至所有的人,都怀有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三,谢晋对民族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文化应该是“各美其美”,而非“环球同此凉热”。只有个性化的,方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共鸣。借鉴是可以的,但取代是绝对不行的。谢晋深谙个中三昧,执着地搞他的民族电影艺术,并在这个领域一再创造出惊国人之心、动民族之魄的好作品,如《芙蓉镇》,如《天云山传奇》,如《鸦片战争》,等等。
其四,始终保持一股旺盛的斗志、不衰的奋斗精神。当年,年届80的谢晋仍是“快马加鞭未下鞍”,在导演位置上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工作,直至心源性猝死。
其五,谢晋作为一位新中国培养的文艺家,对自己有严格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并练就了一副艺术造诣较深、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过硬本领。他以强劲的“他化力”(胡风),深入到人民大众火热生活中去,以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姿态,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起了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电影体系。
可以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者是构成谢晋电影艺术体系的有机系统和文化奥秘。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也才能健康地可持续地通向文化自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