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潇雅
无论是庄严雄伟的天安门、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还是“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人们在不断感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处处巧夺天工的建筑时,却很少有人关注构筑它们的一砖一瓦。这些宏伟建筑的千百种砖瓦中,有一种被称为“皇家御用”的砖瓦。它的使用遍及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也是今天修缮宫殿、古刹和其他建筑物的必备之物——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的“陆慕御窑金砖”。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元和镇,一探陆慕御窑址的百年风貌。
御窑炉火已燃烧数百年
2月6日,烟雨蒙蒙。记者行走在苏州城里,倚河民居,临水深巷,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清冽湿润的空气……在烟雨的笼罩中,这些向世人展示着苏州人天堂般的生活,如梦似幻,仿佛千年不曾改变。
在本报通讯员孙良顺的带领下,记者沿阳澄湖中路自东向西行走,刚上陆慕桥就看到了两根冒着青烟的烟囱。穿过一片泥泞的空地,一座30平方米左右的连体双窑出现在记者眼前,这里就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陆慕御窑址。
据随行的当地同志介绍,御窑村烧制“金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明代开始,御窑村就受到历朝历代皇帝的重视,是烧制御用砖瓦的地方,相传这里受到过永乐皇帝的称赞并赐名“御窑”。而“金砖”是大型方砖之雅称,因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声,故称“金砖”;后又因专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室使用,称之“京砖”。
走进一间连接窑体的房屋,记者看到御窑内的砖墙已经乌黑,拱形窑门里有熊熊燃烧的火焰。当记者问起这处保护遗址为何仍在烧砖时,已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烧制工人张师傅回答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御窑厂已于前些年搬迁他处。但为了防止窑洞风化,窑洞必须每日坚持烧制砖瓦,以起到保护的功效。在这个窑洞的数百年历史中,火炉里的火焰从未停息。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