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德宏2月8日电 题:我与景颇有个故事
中新社记者 顾一航
这些天在中国西南边陲小城云南芒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身着盛装的景颇族人,他们从早到晚都在歌唱和舞蹈——庆祝他们最盛大的目瑙纵歌节。记者在亲身感受边疆少数民族狂欢气氛的同时,也采访到一群与景颇族有着特殊情缘的人。
荷兰语言学家:扎根景颇
他叫乐安东,荷兰人。在目瑙纵歌节的剽牛仪式现场,记者很快在人群中注意到他。瘦高的个子、披肩的长发,在一群亚洲面孔中,乐安东与众不同。而令人惊讶的是,乐安东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已经来到德宏20年。”
“我热爱景颇族,这个民族的一切都让我着迷。”乐安东说,“我还是一名景颇语学家,能说流利的载瓦语哦。”与乐安东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来云南德宏缘起于对景颇文化的好奇。来到这里之后,乐安东迅速被景颇文化吸引,不仅研究起了载瓦语,还成立景颇语教学公益机构“榕树根”,教给山区景颇孩子载瓦语、汉语,帮助他们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觉得自己已经是景颇族的一份子。已经20年了,我每年都来跳目瑙纵歌”,乐安东说,“之后20年也一样。我要将自己,扎根在景颇文化里。”
北京舞蹈教授:感受景颇
“他们身体摆动的韵律里,有着舞蹈真正的灵魂。”潘志涛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教授,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德宏参加目瑙纵歌节。“那么多人一起摆动身体,他们不约而同踏着一样的舞步,脸上的笑容都会发光。”潘志涛在目睹目瑙纵歌舞蹈盛宴之后,用的最多的形容词就是“震撼”。“你能感觉到,他们的身体里每个细胞都在欢快的跳跃,这才是舞蹈。”
此次德宏之行,潘志涛还带来了自己的11名学生。“让这些孩子们,看看真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潘志涛说,“舞蹈的根源和母体都在民间,如何从这些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中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创作与表现,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对潘志涛来说,此行让他感受了独特的景颇、快乐的景颇。而作为一名教师,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如果能将这些民间舞蹈的精神、身体的律动升华为一种舞蹈传播教材,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河南“驴友”:偶遇景颇
“这就是缘分吧。”如果你骑自行车沿中国边境线一路前行,又恰好在这一天的这一刻来到这里,而盛大的目瑙纵歌节正上演万人狂舞——那这就是缘分吧。
来自河南的秋风是一名“驴友”,他从河南出发,一路骑自行车到了云南。“我准备沿中国的边境线骑行一圈,让福利院的孩子看看‘咱家有多大’。”秋风一边跳着目瑙纵歌,一边对记者说,“福利院的孩子不能随意走动,我每天发微博,孩子们就能跟我一起感受,咱们的边疆有多么不一样的美丽,咱们的民族有多么多姿多彩。”
而骑行到云南芒市却刚好赶上目瑙纵歌节,是秋风没有想到的,“实在很震撼,很特别很特别的感受。”秋风说,“几万人一起,有序而快乐的舞蹈。在这一天这一刻我偶遇了景颇族,还参与了世界纪录的创造,这该是多么特别的缘分。”(完)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