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期许
突破户籍阻隔,提供社会依托
如何突破户籍阻隔,让他们在就业所在地获得更多的归宿感,也是泉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题中之义
“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不可分割。企业在生产上追求低成本,员工在生活上追求高品质。泉州要注重为‘二次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依托。”在千人大会上,苏树林语重心长,同时,他还提醒泉州不仅要积极应对用工荒,更要提前预见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流动性加大的问题。
作为一个每年吸纳外来务工人员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泉州比许多地方都更早碰到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外来务工人员欠薪追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经过多方尝试,泉州探索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欠薪快速追讨协调机制及预防机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办法和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互助办法,以及劳动力流出地、流入地合作机制,比较有效地化解了产业工人流入地遇到的多种社会问题。
然而,谁都知道,这些产业工人心中期待社会能予以更多的关爱。如何突破户籍阻隔,让他们在就业所在地获得更多的归宿感,也是泉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题中之义。
在福建省政府给泉州的“政策礼包”中,就提到“创新泉州市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允许泉州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享有当地同等公共服务,有效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王克思为记者解释了这一政策的含金量,他说,居住证政策就是让外来人员在不放弃原户籍地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叠加了居住地的福利和服务。比如,与本地人一样参加当地医保、社保、公积金,一视同仁享受就学、就医、计生等服务。
按照现有机制,经济统计口径已按一个区域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了,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仍然还是由省财政按户籍人口下拨泉州。虽然,“二次创业”的许多政策还有待与上级政府对接、磨合,但省、市两级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注于社会,已经给了向往“更有尊严生活”的人们更多的希望。
“二次创业”,将为古城泉州赢得怎样的未来?人们拭目以待,期待政府的改革创新,期待民营企业的全心创业,更期待每一参与其中的个体的用心创造。(《国际金融报》黄敬 吴沿)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