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翻看文件,字里行间闪烁着政府求转变的迫切感。
泉州市经贸委副主任苏煌辉告诉记者,仅以《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为例,若按2011年口径兑现文件中涉及的转型升级的奖励、引导、扶持政策的话,至少需要30亿元。
这一数字相当于2011年泉州全市地方级预算收入的1/10还多。这对于一个本级财政并不十分宽裕的区域来说,确实需要勇气和决心。
难怪有人说,这份酝酿时间长达1年、有效期长达5年的文件,其从酝酿到最终公诸于众的过程本身,就是泉州政府新、旧发展理念的一次交锋和博弈的过程:是贴近企业服务为先,还是看住政府利益为先。
记者发现,伴随着“二次创业”号角应运而生的政策,泉州市政府层面已经跳出了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景式的政策设计,而是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做足“整合”功课,在服务上做足“过细“文章。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比如,整合市、县两级原来分散于经贸委、科技局等部门的产业引导、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设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今年资金拼盘5亿元,以后逐年扩大规模。王克思告诉记者,此次不仅整合财政资金,改变原来部门各自为阵、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扶持方式,而是捏指成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引进竞争机制,颠覆原来更多考虑区域平衡、行业平衡、部门平衡的做法,在行业、区域、部门间展开竞争,确保好项目得到真扶持。
又比如,出台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用足福建省政府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发区扩区提升政策加大区域发展空间整合、优化力度。泉州山海兼备,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山区县的区位优势增强、发展空间充裕的优势凸显。这一政策正好顺应了沿海需要提升、山区需要发展的要求,把原来零星的、分散的搬迁变成有序的、规模的转移,实现“沿海优化、山区发展”的双赢。
王克思告诉记者,福建省政府支持泉州各类开发区扩区提升和允许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这必将大大加快泉州“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步伐,不仅有利于泉州的企业做大、产业升级,还将有利于工业化发端于农村的泉州破解“工业企业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难题。
不仅如此,2012年,泉州市政府还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落实惠企政策专项行动”,简化中小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手续,让企业能在最短时间,以最简便的手续,实实在在享受到各级予以的优惠。与此同时,泉州还在酝酿通过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或超市)等方式,聚合财务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技术中心、公共检测平台、律师事务所等生产性服务业,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中小企业。
资本的趋利性与生俱来。令人高兴的是,源自政府努力而带来“服务洼地”、“政策洼地”效应正在泉州形成和放大,统计显示,近两年,晋江促进产能回归、税收回归、财富回归、总部回归、人气回归,两年时间,回归带动工业投资超过150亿元。而南安市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项目1048个,总投资639亿元,其中在外南安人回归创业的达735个,项目数、投资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60%。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