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农村存款只1/3用于三农 银行为何不贷款给农民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6 11:32:00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银行和中介机构对农民贷款非常谨慎

  “一般情况的话,我们确实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原因很复杂。毕竟农业是靠天吃饭,而且我们对农民的还贷能力有怀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业银行经理说。

  “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太大了。”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一位负责人深表同感,“举例来说,去年大旱让很多地区粮食、鱼虾大量减产,不少农民没赚到钱,根本还不上贷款。还有湖北天门的花菜、秭归的脐橙严重滞销,农行、信用社贷出钱去肯定又要打水漂。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对待农民的贷款申请都会非常谨慎。”

  据了解,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长期低迷,风险保障水平很低,农民在遭遇自然灾害后,大都自负亏损,除了国家补贴外,往往没有其他的收入。

  吉林农业大学的农村金融博士李景波表示,即便风调雨顺,贷款给农民也多少有点“划不来”。“农业投资周期比较长,资金周转比较慢,而且农业资本使用率比较低,比如耕耘机、收割机、脱粒机等设备,专用性比较强,单位成本却很高。由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发放的大部分都是信用贷款,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很难有第二还款来源。”李景波说。

  湖北老河口市李楼镇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唐少东认为,农民贷款季节性比较强,而且贷款周期通常为一年,规律性的贷款规模加上潜在的风险,使得银行更愿意把钱贷给收益高、稳定的客户,而不是农民。因此银行提高了门槛、拉长了办理时间、尽量把手续设计得极其繁琐,让农民知难而退。

  “农民贷款一般数额偏小,担保、登记过户的成本却是固定的,所以很多担保、中介机构都不愿意参与涉农贷款业务。”武汉大学农村金融研究者李斌说。

  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农村个人信用档案尚不健全,记录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仍然存在故意逃债的现象。一些银行、信用社因为害怕产生不良贷款,尽量拒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

【 作者:孟欣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