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卖得好不好,地上的炮皮、炮屑最能说明问题。2008年大年初一,本市清理出炮皮纸屑1200余吨。而今年除夕夜至初一上午,津城共清运烟花爆竹垃圾560吨。 本版照片 本报记者 姜宝成 摄
■
“穿新衣,戴新帽,噼噼啪啪放鞭炮。”驱邪祈福的鞭炮声是中国人过年最深刻的标志。以前过了小年,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而且能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然而这两年,春节长假安静了许多。除了除夕、初一、初五、十五等几个集中时段,平时的炮声明显减少。“放花放炮,以前是过年重要的娱乐,现在不过是个辞旧迎新的仪式,意思意思就成。”家住河西的曲女士的话,道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
调查 销量不及往年一半,今年炮摊有点冷
“今年买鞭炮的人又少了。”解放南路天津医院附近的炮摊虽然被花炮装饰得红红火火,但生意却清淡得很,正月初七上午,鲜有顾客搭讪的摊主站在炮摊前显得有些落寞。他告诉记者鞭炮生意越来越难做,特别是近3年销售额逐年递减。“加上今年过年早,从允许销售到除夕只有一周多的时间,卖得更少了。”看着身后堆得小山似的花炮,摊主显得很无奈。
记者走访了河东区成林道、南开区白堤路、河西区小围堤道、河北区金纬路几家烟花爆竹销售点,摊主们都表示,“今年的生意差了一大截。”有商户甚至反映销售量尚不及往年的一半。一位有着20多年卖炮经历的摊主坦言,今年赚得最少。“去年毛收入十二三万元,今年恐怕上10万元都难。”而另一位去年挣了4万多的摊主,提起今年的行情更是摇头,他今年进了差不多20万的货,到现在还压了近一半。“除夕那两天卖得最好,过了大年初五就没什么人买了,元宵节那天还能卖点儿,剩下的就没人要了。按这个销售趋势,今年回本都困难。”记者看到这个摊主近5米长的柜台上、地上还摆放着很多待售的鞭炮、烟花。虽然很多花炮都在降价促销,但仍然“卖不动”。
鞭炮卖得好不好,地上的炮皮、炮屑最能说明问题。记者从本市环卫部门了解到,2008年大年初一,本市清理出炮皮纸屑1200余吨。而今年除夕夜至初一上午,津城共清运烟花爆竹垃圾560吨。与几年前相比,全市总体的烟花爆竹燃放量有所减少。据市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截至春节前,市内六区烟花爆竹入库量达到7万箱,与往年相比,今年入库数量基本持平,但由于花炮品种有所增加,鞭炮数量有所下降。
三多三少:过年放炮新趋势
趋势1 中老年多 青少年少
这一多一少,最为明显。
除夕之夜,零点左右,河东区金康园小区鞭炮燃放达到了顶峰。放炮的绝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男性,百分之六十形单影只,仅有的几个跟父母下楼放炮的孩子都是五六岁,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根本见不着。“我们家,我放炮,我妈煮饺子,大家在楼上看。”38岁的强子是家中的炮手。“往年我是和闺女一起放炮,我点火,她挑竿。女孩子对放炮兴趣不大,从去年开始她就跟我说‘我能不陪你去吗?’,于是就剩我一个了。”50岁出头的老陈,拆包、铺炮、点炮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60多岁的赵大爷放炮老伴陪着,老伴挑竿,他点火。炮声如雷,赵大妈连呼上当。“下次我点,让他挑着。”儿子媳妇去海南度蜜月了,老两口自己过年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烟花爆竹销售点的销售情况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现象。摊主告诉记者,购买烟花爆竹的顾客大部分是中年人,一般都在三四十岁以上,销售情况比较好的还有给孩子们玩的玩具烟花,一般是五六岁的孩子拉着家长来买。“年轻人买炮的很少,偶尔买一些,大部分也是帮父母买。”出生于1985年的陶涛告诉记者,即使每年放点鞭炮,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老人传统观念比较强,总觉得不放炮不算过年,如果不是他们要求,我肯定不买。”
2 趋势 走形式的多 乐在其中的少
这一多一少,是过年放炮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如今过年除了几个集中时段,平时的炮声明显减少。当年过年放炮的主力军“孩子”已经退出了主战场。
“小时候过年最重要的游戏就是放炮。谁的炮多,谁牛。100响的‘小鞭儿’拆散了放在口袋儿里,宝贵得都捂热乎了,一个一个扔着放。地上的哑炮也都是宝贝,捡起来,从中间掰开,放刺花。”强子谈起小时候放炮、捡炮的过年趣事时仍津津乐道。而50来岁的张建新关于放炮的记忆就更激烈了:“手里攥着‘二踢脚’,第一声响过后再扔向对方。”谈起十几岁在红桥区归家胡同里打“炮仗”的场面时,老张仍十分兴奋。在那个年代,吃完年夜饭,放炮几乎是孩子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孩子们和年轻人各显神通,能把不同的花炮放出各种花样。
父辈们津津乐道的放炮,对大二的王博无疑是一种折磨:“有什么好玩的,影响环境,又影响睡觉。最烦的就是大年初一早上的炮。”
1993年后,北京、广州等几十个城市实行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以北京为例,直到13年后的2006年,才重新解禁,实行烟花爆竹“限品种、限时段、限区域”的限放政策。对于出生于1985年之后的城市青年们来说,从小就对放炮没什么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朋友聚会、KTV欢唱、微博、网游都是比燃放烟花爆竹更好的选择。
对于“00”后,十几岁的孩子,放炮也不再具有诱惑。“放鞭炮有什么意思,响几声就没了。过年放假,我可以上网玩游戏,还能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要比放鞭炮好玩多了。”今年上初一的陈耀武也不喜欢放炮。
不过,鞭炮在五六岁的孩子们中间倒挺受欢迎。提起过年放炮,5岁的刘祖彦就特别兴奋,除夕夜在奶奶家放完,回到自己家又放,一直玩到半夜2点。“这么大的孩子放炮,都是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对他们来说这是难得全家人能一起玩的亲子游戏。”
“过年放鞭炮一直是中国人迎新纳福的标志,不放鞭炮,就像没有过年一样。随着过年形式的多样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对过年放鞭炮的热情逐渐减弱,很多家庭都是点到为止。”干了十来年花炮生意的曲先生,今年业务收缩了三分之一,而且今年进的花炮比重有所调整,烟花更多,鞭炮更少。
3 趋势 企业放的多 个人放的少
这一多一少,也是近几年春节放炮的新趋势。
大年除夕,12点整,河西区小围堤道鑫瑞名苑小区门口30多个大型烟花一字排开,次第燃放。一时间,火树银花,照亮了整个街道。烟花过后,又开来了两辆小卡车,清走了满满两卡车的礼花皮。谁家这阵仗?一打听原来是街上的一个商户,为迎财纳福燃放的烟花爆竹,以博新年好彩头。
“大型烟花,今年卖得不错。”这让销售额下降的曲先生多少有点安慰。今年许多单位、商家店铺购买爆竹和大型烟花数量明显增多。这与日渐冷清的家庭炮形成了鲜明对比。
1月29日,正月初七,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按照传统习俗,商家们争相燃放“开工炮”,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意、事业能像鞭炮、烟花一样红红火火。一大早,震天的开门炮就“火上了天”,热烈程度不亚于除夕。坐落在五大道的一商家,燃放了8万头鞭炮,红红火火的鞭炮皮铺满了整个院子。记者从环卫部门了解到,从上午7:30到10:30短短三个小时,他们就清理了大约200吨的鞭炮皮和礼花盒废弃包装。转天,正月初八,也是很多单位、商家正式开工或开门迎客的日子,上午开工炮依然火爆。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过年放炮都是为了求财纳福、辟邪镇鬼,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普遍希望辞旧迎新、祈求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大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说。
专家解析
过年形式多样化 鞭炮娱乐性减弱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大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分析说,从过年放炮的种种趋势上看,兼具娱乐性与仪式性双重功能的鞭炮,娱乐性逐步减弱。常教授介绍说,鞭炮亦称“炮仗”、“爆竹”、“爆仗”,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说中过年放炮,是为了惊吓驱赶“年”兽,是在辞旧迎新之时,送穷、驱邪,纳祥、镇鬼的一种仪式。汉朝《神异经》所记,人们为驱逐山魈恶鬼,“燃真竹以取其声”。火药发明以后,人用纸压卷的纸筒代替了竹筒,装上火药,制成爆竹。有时还用麻茎把爆竹连起成串,称为“鞭炮”。宋以后关于鞭炮的文献记载越来越多,花炮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关于节日放烟花的记载,花炮的功能逐步趋向娱乐化。放花炮已经成为中国年的一部分,除了最初辟邪、驱鬼,过年放炮更重要的是“好玩”,可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娱乐性与仪式性兼顾。不过随着过年形式的多样化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过年放炮的娱乐性逐步减弱,仪式性进一步凸显。
虽然放炮会带来污染与噪声,甚至火灾隐患,但“爆竹声中除旧岁”,燃放鞭炮毕竟是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坦言,过年放炮还会持续很久,一时之间难以移风易俗。但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人过年放炮日趋理性。很多市民今年的花炮都减半了,“少放点,意思到了就行”。龙年春节前,一些环保组织、热心环保人士在网上发起了“用欢笑代替鞭炮。鞭炮少一点,欢乐多一点;污染少一点,天空蓝一点。大家一起努力”的“绿色过年”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响应。少放、文明燃放、燃放环保烟花,也逐步成为众多市民的自觉行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