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得到了无情的打击。市场几乎全被国外汽车巨头占领,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只能继续徘徊在别人的技术门槛之外,望洋兴叹。
为了补救这一局面,合资自主的提法和政策应运而生,相关部门希望通过这一强制政策,促进中国的自主汽车产业能够真正发展起来,也希冀国外的汽车巨头在技术上能给中国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但是合资自主的良好愿景也许只能沦为中国汽车遮盖颜面的遮羞布。毕竟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薄弱的开发能力前提下,自主品牌想要走捷径,依靠别人施舍给一些技术,简直比登天还难。
自2008年4月广汽本田发布“理念”品牌、首次提出“合资自主”概念后,一些合资自主品牌、合资自主车型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导向是合资企业争相“自主”的根本原因。《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明确表述:“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
|
但良好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是一个大的疑问。
一些合资企业中的外方根本不愿意将核心技术“拱手相让”。从已经开发出的几款车型来看,这种所谓的合资自主也逐渐变型。车型几乎延续了一些外国汽车的老款型,有“换汤不换药”之嫌,顶着“合资自主”之名,卖着“改头换面”的淘汰车型。
中国著名汽车专家程远认为,“强制让合资公司在中国本土搞产品开发,使合资中方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在得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同时,也不得不拿出一些技术上的真金白银来。”这应当是搞“合资自主”的初衷,但他对政府管理部门可能不进行严格审核,导致合资自主走形式,造成“市场换技术”的第二次失败表示担忧。
在中国的汽车发展历程中,曾提出了许多发展战略,比如“市场换技术”、“电动车弯道超车”等等,这也为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增加提供了政策支持,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双第一的国家。但是由于长期一味模仿、重生产轻研发,中国的汽车自主品牌一直处于低端状态,十多年来几乎没有进步,而国外汽车巨头则在中国通过合资等手段,占据了大部分中国市场,赚取了绝大部分利润,而且还拉大了与中国汽车技术的距离。中国汽车在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以及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越来越突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还在逐步扩大之中。2011年,自主汽车品牌更是遭到了严重的打击,销量下滑十分明显。
这些都值得中国汽车界深思: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地从重视研发和知识产权做起,只是一味地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概念,依靠模仿,永远只能成为国外汽车的“傀儡”和后花园。
中国的汽车要想取得突破,无论是“市场换技术”、“弯道超车”还是“合资自主”,都绕不开一个技术创新和脚踏实地。(记者 孙喜保)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