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队里有句话,比赛就是比训练,谁练得苦,谁练得到位,谁就能比赛。”一位曾参加过集训的举重队员告诉记者,“教练和队员谁不是一身伤,但只有退役之后才能彻底放松下来,竞技体育本身就是这样,要想拿金牌,肯定要有超常付出。”
多年以来,中国举重的辉煌正是因为众多教练和运动员付出了超常的努力。膝盖、腰椎、颈椎常年超负荷工作,比赛前减体重的痛苦更是被很多人贴上“违反自然规律”的标签,但在亲身参与其中的举重界人士看来,这一切再自然不过。
两年前在广州去世的中国举重“开国功臣”陈镜开老先生曾创造了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从那时起,“举重”在中国体育史上就与“荣耀”和“光芒”密不可分。2000年女子举重成为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杨霞、陈晓敏、林伟宁、丁美媛4位女大力士初次亮相就包揽女举全部4枚金牌。4年后的雅典奥运,除李卓意外失手,陈艳青、刘春红和唐功红为中国女举再添3枚奥运会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的陈燮霞、陈艳青、刘春红和曹磊再次包揽女举4枚金牌。
和女举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男举尽管尚未成为世界霸主,不过从吴数德到唐灵生、占旭刚、张国政、张湘祥,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同样在举重台上谱写了属于中国举重的金色篇章。
但传统的历史背景终将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奥运金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其复杂的象征意义,“唯金牌论”更是成为体育事业发展道路上最危险的障碍,越来越多的观众在为运动员精彩表演送出赞叹的同时,更加注重竞技体育层面的欣赏,而在离开奥运时段之后,观众真正需要的是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从而强健体魄。
“运动员要比赛就像军人要打仗,流血牺牲都是在所难免的。”那位已经离开国家集训队的举重队员告诉记者,“以前在很多比赛中都能碰到梁教练,这次听到梁教练去世的消息非常难过,所以,更希望大家能让他安心离开。”本报记者郭剑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