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类“文化人”本市最紧缺
列入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目录
代表建议
市人大代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牧雨:
文化产业发展急需法制补课
“近些年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这与文化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有关,以往多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但文化在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离开法制环境很容易出问题。”刘牧雨代表建议,推动文化立法,使得文化繁荣发展有法可依,依法加强管理。
他认为,本市应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北京市地方性条例法规,比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条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条例、文化市场监管条例、互联网管理条例等。“文化创新不妨借鉴中关村科技创新的经验,中关村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美集团总工艺师郭鸣:
职称评审应新增工美设计专业
“人才队伍是有梯次的,要有大师,也要有工艺师、制作师。”郭鸣说,除了要培养大师级的人物,在工艺美术行业,技能型人才极为缺乏。“但是大师带徒弟终究是一种太过原始的方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据郭代表介绍,全市有市级工美大师160人左右,全国工美大师30余位,他们多是当年中央工艺美院、老工艺美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到上世纪70年代,珐琅厂、地毯厂技校也培养了一批。而能称得上“工艺美术师”的,全市也就一二百人,因为近二三十年行业不景气,年轻人不愿学。目前北京仅有的一所工美专业的全国重点技校——工美技师学校,长期靠租地办学。他建议由政府划拨专门土地,成立集教学、科研、实训为一体的工美技师学院,解决本市工艺美术人才断层的顽疾。
与此同时,郭代表还建议在职称评审时,对工艺美术系列专业增设“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或“工艺美术设计”专业。他解释说,工艺美术师系列是在约30年前设置的,包括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特艺设计(景泰蓝、雕漆等)等6个专业。但现在很多工美设计专业的年轻人是学设计出身,并未进厂从某一工艺做起,在评审时选择对口专业非常困难。加之工美行业在生产组织和方式、产品结构、跨行业融合渗透等方面也都变化甚大,急需对职称评审系列进行调整。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耘:
公益性科研机构试点激励机制
“公益性科研机构人员激励不足,严重制约着哲学社科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张耘代表打了个比方,工业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以物质投入为核心,而北京已经进入知识创新时代,应该尊重知识产品的生产规律,提高文化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
张耘以所在的北京市社科院为例说:“六年来,院里共引进近100名博士,他们每人每月的工资收入才不到3000元,即使是正教授级别也才5000元出头。”按现有的经费管理制度,项目科研经费不允许用来支付人员经费。“正常情况下,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工资收入,只是高校教师的一半,也低于相应级别的公务员。”
张耘建议,在全市公益性科研机构选取试点单位,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深层次的繁荣发展。
六类紧缺人才
{1} 外向型社会科学专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理论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重点学科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
{2} 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版权保护、网络信息服务等创意策划专业人才;
{4} 文化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营销、资本运作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5} 文物保护、利用、展示、研究领域高级专业人才;
{6} 体育管理、休闲管理以及旅游、酒店等行业高级人才。
政府决策
实施文化名家领军工程
去年年底,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九大文化工程”,其中就有“实施文化名家领军工程,建设首都文化人才高地”。
名家大师一方面要靠京城深厚的文化沃土培养造就。本市已经确定了“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即培养聚集一批在人文和社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国内知名度的理论家、作家、艺术家、出版家、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授予一批“文化大师”、“人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大幅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到2015年,由市委、市政府直接命名和联系的名家大师达到300名左右。
另一方面,将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启动文化名家引进工程。市人社局引智处负责人介绍,本市自2003年即开始加大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众多文化门类建立了专家评审机制——文化创意人才认定委员会。今年,认定委员会将在此前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文物、广播影视、体育五大门类的基础上,增加广告、会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四个门类。这位负责人表示,认定委员会既接受用人单位的申请,也接受文化名家个人申请。考虑到传统的学历、职称等量化标准可能不大适用于文化创新人才,评审会将以陈述业绩等方式进行。
动漫设计纳入职称评审
从今年起,动漫游戏设计人员将纳入本市职称评审体系,获得“官方认可”。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出台的29个职称系列中没有“动漫游戏设计”这一新生专业,都是企业内部自封的“动漫设计师”。
按计划,今年6月至7月本市将出台评价办法,将其列入“艺术类”,拟设置高、初、中三个等级,通过考试或者评审进行评价,颁发国家认可证书,纳入全市激励、表彰、资助体系。据悉,评价标准不会过分强调学历,而是注重实操业绩。据统计, 2010年全市动漫设计研发人员总量为2.1万人,且还在快速扩大,已经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
专业复合人才难求 企业叫渴
“‘文化’外延宽泛,政府发布的六类紧缺文化人才其实有一些与我们现有的行业分类是重合的。”前程无忧职场顾问王剑对《北京晨报》表示,比如酒店会展、手机互联网、广告传媒等行业这些年的用工需求都在逐年走高。他认为,随着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文化行业将在税收、融资等扶持政策的刺激下出现用人井喷,不过专业复合型人才仍将成为企业的“座上宾”,供不应求。
所谓“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在欧洲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学,在北美几乎没有相应的一门独立学科,一般设置在管理学科之下;而我国高校本科已有30多个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研究生阶段则被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下,比如新闻传播、艺术学、文学、旅游、历史、会展等。多位猎头和人力资源服务商表示,北京当前最缺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是高端策划人才、全球营销人才、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甚至略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这样的人才开出的年薪通常在15万元以上,但却常常有价无市。
至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理论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重点学科等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文艺编导评论、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王剑坦承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企业对这两类人才需求的确不多,主要是由机关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考录的方式解决。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晨报记者 王颖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