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滋养古韵味
悠久的历史使槐荫区的地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道德街、顺祥街、忠厚街、公义街、裕福里等地名比比皆是,其中,以“五里牌坊”的故事最为感人。
说到牌坊,我们会想到“功德牌坊”、“状元牌坊”、“贞节牌坊”等高大炫目的建筑。而当记者跟随青年公园街道五里牌坊居委会主任刘冬梅,来到位于经十路南邻、纬十二马路西邻的五里牌坊时,却没有见到牌坊的踪迹。刘冬梅说,“文革”期间,五里牌坊遭到破坏,牌坊被拉倒之后,有居民在重建房屋时将牌坊的顶罩和两个底座都压在了自家的房屋底下,除非片区改造,否则牌坊很难再见天日。而这里的老居民小时候便在牌坊下玩耍,也听老人讲过它的故事。
据说,五里牌坊原本是叫“五女牌坊”的。说的是这里有一户人家,家境非常贫苦,因为家里没有男孩,五个女儿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都没有出嫁。她们死后,人们便修了一座牌坊以纪念她们的孝道,取名“五女牌坊”。后因受济南方言的影响,被人们讹传为“五里牌坊”。
朱希才说,实际上,“五女牌坊”的说法只是民间的传说。据史料记载,五里牌坊原名“孝女坊”,修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约200年历史。牌坊坐东面西,高3米有余,宽约2米,全部用石料筑成,两底座上竖立两根石柱,石柱上镌刻“绢七尺于灵前至死不悔,随双亲于地下携手同行”的联语,坊额上刻有“旌孝双亲”字样,坊额上部为龙纹花卉顶罩。
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家住济南西门里双忠祠附近的陈定九夫妇育有陈志芳、陈信芳两姐妹。她们为孝敬赡养年迈的父母,矢志不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陈定九夫妇相继病逝,姐妹二人卖掉所有家产为父母殓葬,日夜痛哭守灵。有一天,邻居一位老太太路过她们家门口时,发现大门没开,也没有了哭声,从窗缝一看,姐妹二人已双双缢死在父母的灵柩旁,脸上还带着泪痕。街坊邻居捐资将其二人安葬。官府感其节孝,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在城西五里处修立了这座“孝女坊”,所以后来便有了“五里牌坊”这一地名。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