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科院院士热心科普获奖 称科学不该高高在上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1-16 16:01:00   来源:新民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科普并非“小儿科” 得奖有点“小兴奋”

  ——中科院院士郑时龄的科普情结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199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还担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协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他是建筑学专家,在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历史街区与建筑的保护中留下不可替代的身影。如今年已七旬,依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奔波于各类学术活动,更坚持每周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本以为约请学养深厚、事务繁忙的大家谈科普得多等些时日,不想得到的回应干脆极了,“明天上午十点,徐家汇某处咖啡厅见!”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

  科学需要科普

  记者准时赶到时,郑院士已经到了。说起浦江第一桥——南浦大桥,繁华热闹的南京路步行街,时尚大气的世博滨江……他虽是总设计师或幕后推动者,却显得“无话可说”。话题转入“科普”二字,老先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热心参与各类公众科普讲座,积极宣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发展理念,笑言曾是“年龄最大的世博志愿者”……作为久负盛名的建筑学专家,获奖已不计其数,对于刚获得的“第九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郑时龄却有点小兴奋:“因为科学需要科普,希望更多科技工作者能够拿到这类奖项。”

  忆想当年踏上科学路,郑院士仍清晰记得一本本装帧简朴,启迪智慧的科普读物:《知识就是力量》、《大众科学》、《科学画报》……它们有如一颗颗微小的科学火种,一次次点亮懵懂无知的少年心。潜心搞科研,特别是成名成家后,科普会不会变得“小儿科”了?郑院士连连摇头,“科学,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特别是建筑科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高了,城市的建筑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建筑师的审美眼光也与当代大众的鉴赏力密切相关,因此搞建筑的人,理应投入科普。”

  科普更要科学

  遇到突发事件、热点社会问题,老百姓总是希望多听听来自专家的解疑释惑。但是,不少媒体感到最需要专家的时候却最难找到专家。郑院士认为,对此要多角度地科学理解。在老百姓眼里都是教授、博导甚至院士的专家们,有的研究领域十分狭窄艰深,若离开其擅长的研究领域,常常也是“小学生”。而且,不少科技工作者为人严谨,处事低调,突然接到询问电话,一时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就会一问三不知。

  去年坊间热议外滩一处“云片糕”式的建筑造型时,郑院士接二连三接到记者们的来电采访,“快速抢答式”的提问让人应接不暇。他坦言,“可以听得出,一些媒体记者完全不做功课,‘临时抱佛脚’地找专家完成任务。幸亏自己较为了解这处建筑设计的过程,能回答得出相关问题。否则,若说不知,怕被媒体误解为‘不近人情’;若答非所问,又要被读者说成‘砖家’。”

  如今的科普尚有哪些不足?郑院士认为还是不够通俗。他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大学里看到一本很通俗的数学科普书,是前苏联出版的,书名是《数学——它的内容和方法》,“读建筑的多数对数学不是很喜欢,但我看了那本书后,就喜欢上了数学”。最近,郑院士正在主持编撰最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建筑交通分册,力求从更有启发性的问题开始,寻找通俗易懂的科学答案以及深入浅出的科学思想。(记者 马亚宁)

【 作者:王慧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