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北京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1-16 09:25:00   来源:北京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对于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实现首都城市的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对于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促进全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关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的要求,根据市人大代表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四月至十月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围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建议初稿和10个专项调研报告。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市人大常委会和调研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议初稿又进行了修改完善。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现就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进一步明确全国文化中心承担的基本功能和责任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是和国家首都的城市性质相融合,是国家首都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和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三是和国家的国际交往密切相连,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四是具有唯一性,是国内任何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因此,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上应承担和发挥好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第一,代表展示功能。荟萃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引领中华文化创新,率先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代表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第二,向心凝聚功能。发挥文化对增强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使首都的文化成为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美好精神家园,成为凝聚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三,首善辐射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高地,成为充满创新活力,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文化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首善之区,引领和影响全国文化的发展。第四,示范带动功能。在文化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全国的文化建设探索思路、积累经验,引领文化创新先河和文化发展潮流。第五,服务保障功能。为首都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文化需求服务,为全国的文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的文化国际交流服务,为中央领导全国文化建设和推进全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二)明确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根据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和中央关于北京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把建成当代中华文化的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北京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成为推动首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源泉,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智慧资源。二是全面推进首都文化创新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突出首都特点,首先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创造,抓好思想理论、精神价值、社会道德建设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抓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公共文明等方面的工作。三是统筹推进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用文化创新发展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不断把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转化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强大力量和独特魅力。

  (三)通过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首都城市转型发展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既是中央和全国人民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巨大优势。要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城市转型发展有机结合,更好地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走文化立市、创新驱动之路,把文化,包括思想、价值、精神、知识、技术、创意、艺术作为发展的资源;把文化创新,包括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文化,包括科技、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使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更好地与首都城市的性质功能相适应,更好地与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二、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首都文化的研究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首都和全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几千年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组织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首都文化的研究。当前,要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继承发扬传统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和革命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完全必要的,但更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障了人的权利和促进了人的发展;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确立了民主法治的思想和依法治国方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在举办奥运会、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这些,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闪耀着当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持续不断地抓好。要精心规划,整合资源,组织首都社会科学界的力量,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研究传统社会优秀文化遗产和革命时期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研究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研究北京在中华文化发展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应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坚定自觉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首都文化创新发展。

  (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价值、道德、情趣的共同准则,是社会判断评价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基本标准,是建立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制度、规则、程序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应当在这个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重在实践。一是要做到“认之以同”。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国家和人民共同意志和愿望的思想、精神、价值、道德凝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精神追求。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传承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和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优秀传统,当前,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爱国亲民、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天人和谐等已经成为党和人民高度认同、共同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话语体系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高度认同、强烈期盼的价值倡导好、坚持好、实践好。二是要做到“赋之以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体贯彻到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制度、规则、程序和法律规范中,使话语的表述转化成实践的规矩,用以引导和约束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当前,要切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改革,使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更好地体现和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尤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点围绕坚持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三是要做到“付诸于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知行合一,必须有先行者。各级党和国家领导机关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自己的领导工作和行政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四是要做到旗帜鲜明。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符合的社会评价体系,实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扬善抑恶,大力弘扬激励真善美,严格约束惩戒假恶丑。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的培育和实践“北京精神”活动,是结合首都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有益探索,应当进一步搞好宣传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

  (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首都文化创新发展的灵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又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影响文化创新发展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问题是方向不明确,价值不清晰,不少文化产品缺文化、少价值,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发展首都文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文化的灵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首都公共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上,要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有力地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切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组织引导文化创造者、生产者、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和价值观,增强家国情怀,充满人文关怀,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三、关于首都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一)全面认识和发挥新形势下文化的功能

  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文为人需、文为人创、文为人享、文以化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要坚持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凝聚人民共同奋斗的作用,同时要在文化建设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提高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包括信仰价值需求、认知体验需求、审美情感需求。首都文化发展,要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同时,面向和满足人民群众全面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实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全面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尚的精神价值、科学的知识方法、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需要。要切实防止简单为了发展文化经济而忽视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和全面文化需求的问题,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使文化产品庸俗化、低俗化的偏向,引导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发展体现首都功能和具有首都特点的文化

  要坚持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现首都功能和具有首都特点的文化。一是抓好思想理论和学术文化建设。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学术思想,领风气之先,不断推动思想解放。二是加强国家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院团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设施的功能作用。继续培育体现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三是聚焦文化生产的前端。鼓励创意、创作与创造,支持标准的创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注重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有效地引领和服务于全国文化的建设发展,走服务全国、发展自己之路,避免与其他省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雷同。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是分清和明确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共文明建设的不同属性及其规律特点,合理确定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在各个方面承担的职能、履行职能的方式、享有的权益及其协同发挥作用的连接机制。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分门别类地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既要改变政府包办文化的状况,又要防止把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和责任全部推向市场的偏向。第二是进一步明确和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转变,更好地履行统筹规划、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改革国有文化资本的配置方式和监管体制。扶持文化生产的资金要坚持绩效导向,面向各类文化企业,重点围绕文化原始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文化品牌培育、文化技术研发安排。市政府要进一步增加文化投入,在整合现有文化投入的基础上建立首都文化发展基金,用以推动全市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统筹推进资产整合和机制创新,提高资产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主体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推进国有文化院团的改革,在政府主导下,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各自产业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培育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资源的真正融合,激发产业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要避免急于求成和单独依靠行政手段捏合的方法。同时,要平等对待市场主体,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鼓励其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四、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传承名城的历史文化

  (一)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价值文化、方法文化和艺术文化,是一座充满了知识、思想和智慧的宝库;是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底色和基石;是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依据和智慧源泉。要把研究北京的历史文化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动员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和各种社会力量,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的历史信息、历史记忆、历史价值、历史文脉,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与传统的“灵魂”在这座名城中鲜活起来、涌流起来,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资源。

  (二)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传承名城历史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要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出发点,进一步增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觉性。在进一步加强对“物”保护的同时,更要强化对“文”的保护,要将对有形遗产的保护最终归结到对城市文化的保护。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把对“名城”的保护和对名城“历史文化”的保护统一起来;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统一起来;把对传统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近现代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统一起来。要健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克服保护名城和文物与传承历史文化脱节,保护名城和文物与利用名城和文物脱节,国家部门与市属部门以及市属部门之间资源管理脱节等突出问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机制下,进一步明确充实职能,完善领导格局,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传承名城历史文化的责任。要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做好北京历史文化中优秀遗产和优秀传统的传播,通过瞻仰凭吊、展示展览、旅游观光、文化活动、影视出版等方式宣传推介北京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严格保护遗产、认真传承文化的前提下,把适于经营的文化要素经营起来,把有条件推向世界的文化项目宣传出去。当前特别是要提高文物观光旅游的品质,坚决防止和纠正“厚物薄文”、“重利轻义”和把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非文化物质遗产”的现象。

  (三)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重点文物修复工作的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确定阶段性和年度保护与修复的工作计划、工程项目,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落实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系统规划实施魅力中轴线工程,并结合中轴线的申遗,切实做好其整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加强重点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认真研究做好皇城、天坛、朝阜大街、什刹海、香山、圆明园遗址、商周遗址、宣南文化区等文化遗产的规划和保护工作。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支持,大力推进文物腾退搬迁、整治和利用工作。同时,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取得广泛共识,使重点文物修复工作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实施。

【 作者:蒲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