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聚焦

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排名 粤鲁京名列前三甲/附全文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2-12 20:22: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8.6提升环境竞争力的途径在于固强扶优、增升抑降

上游区各省份的强势和优势指标所占比重比较高,综合排位前5名中,除了浙江省外,其他4个省的比重都超过40%,平均比重为38.2%,而中游区平均比重为30.1%,下游区平均比重为29%,中下游区与上游区的差距比较大。一般来说,强势和优势指标比重较高的省份,其环境竞争力将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当然,也存在特殊情况,如西藏自治区,它的强势和优势指标所占比重为40%,但它的劣势指标比重同样很高,高达48.1%,这极大地拉低了它的综合排位。因此,除了看强势和优势指标所占比重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劣势指标比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各省份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巩固强势指标,积极扶持优势指标向强势指标转变,同时努力减少劣势指标,不断优化指标组成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提升环境竞争力,保证环境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上游区各省份的上升指标所占比重比较高,平均比重为32.6%,只有2个省份的环境竞争力排位下降;而中游区平均比重为31.4%,有6个省份排位下降;下游区平均比重为29.3%,有3个省份排位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上中下游三个区段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一般来说,上升指标比重大于下降指标比重的省份,其环境竞争力将处于上升趋势。当然,也存在特殊情况,如四川省,它的上升指标所占比重为38.5%,下降指标比重为28.1%,两者相差10.4%,但它的综合排位仍下降了2位。但总体来说,上升指标比重比较大的省份,其环境竞争力排位将上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各省份应该力促有优势的指标排位上升,不断增加上升指标个数及比重,同时避免或减少处于劣势的指标排位下降,降低下降指标个数及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环境竞争力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9提升全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

当前,环境俨然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题,承载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区域较量和争夺中,环境既是现存竞争实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又代表了一种发展潜力,一种地位和影响不断超越其他要素的新的竞争优势。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加强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表明:不仅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如产业、企业、财政、金融等有竞争力,环境也有竞争力,并将成为未来区域竞争的焦点。因此,研究中国环境竞争力同任何研究工作一样,绝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以及各省域的环境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对中国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准确把握环境竞争力的现状、变化过程、水平差距及不同省域的优劣势所在,更要通过深入探索省域环境竞争力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出提升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的正确路径和方法,这才是开展本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

9.1提升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环境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对象既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也包括环境质量和安全的影响,还包括政府和社会部门对环境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由于环境不可割裂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殊性,在这一体系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不同省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再加之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决定了提升环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找准路径,掌握方法。结合中国环境竞争力动态评价结果,本报告从微观、中观、宏观、关键环节、意识理念等层面切入,找出提升环境竞争力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并针对不同省域的不同特点,提出提升省域环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微观层面:剥茧抽丝,层层深入。中国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和135个四级指标,分别对应着系统层、模块层、要素层、基础层。每一个层级指标的表现都是由下一个层级指标的表现决定的,因此,不能割裂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孤立分析,而要将上下层联系起来,深入细化。例如,某个二级指标表现为劣势,要探寻这一表现结果的原因,必须进一步分析这个二级指标下属的三级指标的表现,明确这一劣势指标的表现主要受哪一环节的影响,哪些指标是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作为主要影响指标下属的四级指标的表现,把分析的范围不断缩小和细化,从而找到最基础、最本质、最微观的原因,这也是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的切入点。因此,对任何一个指标的表现结果,都应该关注其隐藏着的深层次原因,要层层深入地探讨,弄清前因后果。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到源头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2)中观层面:扬长避短,扶升缓降。中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中既有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也有劣势指标,既有表现不断趋好的上升指标,也有表现恶化的下降指标。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是环境竞争力的基础和动力,是环境良好表现的集中反映;上升指标是环境竞争力改善的动力,是对环境治理效果的检验。环境竞争力的良好表现就是得益于强势指标、优势指标和上升指标的共同作用。例如,2008年省域环境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山东省,其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之和有62个,远大于劣势指标的个数39个。扬长避短就是要巩固加强强势指标地位,并且把表现良好的优势指标培育成强势指标;从中势指标中挑选潜力大的指标扶持为优势指标;尽量减少劣势指标,并且想方设法遏制劣势指标的不利影响。扶升缓降就是无论是强势指标、优势指标还是劣势指标,都存在上升和下降的指标,上升和下降的力量对比和总体趋势决定了未来省域环境竞争力的变化动向,应采取积极措施为指标上升提供动力,找准引起下降指标下降的原因,制止指标下降或减缓下降速度,缩减下降指标的数量和比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宏观层面:总体把握,强化合作。环境无论是从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上都不因行政区域而割裂开来,各个省域之间的环境问题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省域环境的破坏和改进都会不断向周边省域传导、渗透,从而形成省域间共同的环境利益纽带,这就使得任何一个省域在提升环境竞争力方面都必须加强合作。从2005~2008年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环境竞争力较高和较低的地区都呈片状分布,即东部地区省域环境竞争力较高,西部地区省域环境竞争力较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但这种片状分布也正符合了环境区域渗透与合作的规律。例如,环境治理竞争力和环境友好竞争力几乎在所有的西部省区中都是劣势指标,环境安全竞争力和环境质量竞争力几乎在所有东部省域中都是强势指标或优势指标。因此,提升中国环境竞争力要立足于环境综合治理,立足于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打破省域行政的限制,致力于环境的共同改善,加强省域之间的合作。从省域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在环境管理和协调方面的有效衔接,促进环境要素的合理流动,共同应对劣势环境指标的不利影响,推动中国及各省域环境竞争力的共同提升。

(4)关键环节:把握核心,重点突破。中国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是环境竞争力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体现,彼此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例如,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表现会影响环境管理的难度,环境管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协调与否会影响环境管理的方式,等等。每一个指标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指标产生影响,厘清这些指标的关系,找出源头和关键因素,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不同指标所处的层级和位置不同,在不同条件下对外部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在环境竞争力四级指标权重中,处于较为核心和关键位置、影响较大的指标权重较大,影响较小的指标权重相应较小,如生态建设竞争力中,绿化覆盖面积指标权重是0.186,而公园面积指标权重只有0.09,表明绿化覆盖面积比公园面积更加重要。因此,在提升中国环境竞争力过程中,无论对哪一层级、处于哪一状态的指标都要注重把握核心关键和影响面较大的指标,从核心和关键要素入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核心问题的解决带动相关指标的提升,从而使中国及省域环境竞争力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

(5)意识理念:立足长远,动态调整。环境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或因为保护和治理而改善,或因为污染破坏而恶化,因此环境竞争力也处于不断动态调整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保护环境的手段也越来越科学,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的兴起和实践探索也将为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境竞争力,要以与时俱进的实践观念来提升环境竞争力。不同时期,环境竞争力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有些指标可能会因为问题的解决而变得不重要了,可以排除出指标体系,而有些新产生的重要问题应该纳入指标体系,通过动态调整使环境竞争力的评价始终贴近现实,不断开辟环境竞争力提升的新路子。环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升环境竞争力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环境变化的稳定性,着眼于未来变化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环境竞争力持续提升。

【 作者:  编辑: 禹亚楠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