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和村庄
起诉书上的数十名嫌疑人,只有6人在押,其余都是取保候审。这6人中,有4人来自达玛沟乡的同一个村庄,玛勒喀勒干村。位于达玛沟乡的最北端,用达玛沟乡政府文明办主任吐尔松·买买提明的话说:“这里是离沙漠腹地最近的村,距离老达玛沟只有12公里。”
从昆仑山来的冰川雪水,季节性消融,从南往北穿过南疆腹地,灌溉着和田绿洲,再往北,被塔克拉玛干沙漠阻隔。这些南来的河流,只有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汇合之后能穿越沙漠与塔里木河交汇,其他的都消失于沙丘之中。达玛沟的遗址群,是文明的见证,也是古代水系改道的地理标识。河流改道、干涸后,绿洲被沙漠侵蚀,古老的遗址就被沙丘封存起来。策勒县的7乡1镇,分为4个山区乡,4个山下乡,特征明显。山区乡以牧业为主,居住区在海拔2900米左右,山下乡以种植业为主,除了小麦、玉米这些农作物,就是红枣、杏等经济作物,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达玛沟乡就属于依靠冰山雪水灌溉的山下乡。玛勒喀勒干村在达玛沟乡属于人口教少的小村,157户,534人。
见到海地齐哈·吐松的时候,她正在家里拴毛驴。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还有一个表亲都因为盗掘被抓起来后,家里就只剩下了她和儿媳妇。村支书于买而江·木沙说,这4个人起初去沙漠里是挖红柳的,冬天来了,当地农民习惯用红柳根来烧火取暖,结果很偶然地在沙地里挖出来了一个大陶罐。他们很高兴,不仅打算第二天又去,还在村里联系了一台挖土机,费用是“一个小时200块”,结果,第二天什么也没有挖到。事情迅速传了出去,警方一共带走了7个人,放回来的3个,2个是开拖拉机的司机,1个是去看热闹的司机的朋友,一共罚了2万多块。虽然他们第二次进入沙漠一无所获,但挖土机对遗址区的破坏无可挽回。在这个系列盗掘案里,查获的大型机械总共有4辆,这辆就是其中之一。全部机械已经在罚款后归还给了村民,袁光军无奈地说:“虽然是作案工具,但我们这里有现实情形,农民刚刚脱贫,一下没收一辆大型机械,他们怎么办?”
海地齐哈家里的12亩地和两个大棚,现在都有村委会安排人负责打理,老人只能说维语,吐尔松·买买提明翻译说:“老人70多岁了,身体很不好,她也知道儿孙们犯了错,她只想求政府一件事情,让18岁的孙子早日回家。”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老人守着院子里的炉火开始做饭,柴火在她周围熏出了氤氲的烟火气,勾勒出瘦弱的身影。
另一个特殊的嫌疑人是卡斯木·托合提,他是策勒文管所最早的文物看护员。他的特殊身份,让袁光军强烈意识到,“文管部门人员、资金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在新疆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汇报这个案子的时候,他就坦白说了自己的观点:“他一个老实农民,一个月拿400块钱,就靠近国道315周边的遗址群,走一圈下来要两天时间。付出和收入这样不成比例,而他们又是除了考古专家之外,最熟知遗址地点的人,一旦被外界的刺激所诱惑,后果不堪设想。”袁光军感慨的依据是案情事实:“这次盗掘严重的喀拉墩、胡杨墩、阿巴斯墩等几处遗址,全部是卡斯木负责看护的范围,他不仅泄露了遗址的具体信息,还组织村民盗挖。”
策勒文管所所长史燕性情耿直,是一个丝毫不掩藏情绪的人。她一开始不愿意接受采访,达玛沟文物案的报道出来后,她看到了一些网友评论,把矛头直指文物部门,认为监管失职。她实在不能接受,心中有气。策勒县文物部门的现实困境,比想象中还要窘迫。
策勒文体局局长亚热2005年从县政府教育督导办调任来,他说自己“从一个别人都要求我的部门,调到了一个要到处去求人的部门”。他调任的时候,文体局的各项工作几乎是瘫痪的,“一年只有5000元的经费,能拿来做什么?”史燕1998年参加工作,从事的是群众文化体育工作,因为小佛寺遗址博物馆的项目,2006年6月,策勒县文体局成立文管所,把她从图书馆调了过去。文管所一开始只是股级,后来争取到副科级,三个编制,实际上只有两个人——她和从1997年就一直从事文物工作的木塔力普。他们只能聘请一名文物看护员,月薪400元,责任范围却是南北120多公里、东西50多公里全部遗址区。文管所还不能给看护员提供交通工具。“摩托车他自己买,油钱自己掏,吃饭自己管,我们只能每个月给他400块钱。”史燕说。一直到去年,看护员才逐渐增加到了6个,薪水增加到了每个月500元。
史燕从去年底开始在南京大学进修,刚刚回到策勒不久,一回来就听说了卡斯木的事情,“心都凉了”。“他是个很本分的农民,工作也很认真,有时候摩托车半路上坏了,徒步十几天从遗址里走出来也是有的,我们很信任他,真的没有想到他会背后给我们捅刀子。我们有干部去见过他,问他,我们到底哪里对不起你了,我们对你不好吗?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史燕也明白,文管所能够给看护员支付的薪水实在没有任何诱惑力,“他们到工地上打工,现在一天也能有80块到100多块的收入”。策勒县文体局正在努力申请,给看护员们改善福利,最新的消息是,每个月可以报销100元的油费。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