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出土察察
遗址的原貌,需要系统的考古发掘来呈现,对存留建筑和出土文物做更仔细的分析,才能对这个区域的功能得出判断。“沙漠太特殊了,不像内陆的墓葬遗址,盗挖过了以后基本建筑还在。在沙漠上,胡乱挖下去,铲平一个红柳包,什么都破坏掉了。”史燕说。她的解释在这满地残片的废墟上听起来令人格外唏嘘。“这个遗址以前到底是什么,是寺庙还是墓葬,我真的没有办法回答,你看这里被盗挖成了什么样子,全部破坏掉了。”
只不过,眼前的遗址现场,在这一轮大肆盗掘里,并不是被破坏得最严重的。史燕说:“这里还能看得出是人工挖掘的痕迹,如果做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也许还能有所收获。有的遗址点完全是机械盗掘,他们把拖拉机改装成铲车开进来,像耕地一样从上到下翻了个遍。”出发前,策勒县公安局副局长袁光军从电脑里调出了一张照片,蓝天黄沙,构图平平。“重点是沙地上那条车辙印。”在他的提醒下再仔细看,那两条车辙,宽阔得像履带碾过。“这是类似挖掘机的大型机械留下的。”袁光军说,“就在我们到现场的前一天,这个遗址刚刚被盗掘过,等我们收到消息赶到,简直已经夷为平地。最清晰的就是那些车辙印,我赶紧用手机拍了一张,那种惊讶,没办法形容,太嚣张了。”
被挖掘机破坏过的遗址远不止一处。袁光军照片上的遗址是阿巴斯墩,而我们接下来要勘察的是另一处。又是二十来分钟的车程,在不辨方向的沙地里,间或还是有红柳划过的尖锐声,只不过路更难走,尤其是一个大拐弯之后的深坑,前面一辆车勉强驶过后,司机第一次发出忧心感慨:“可别陷在里面!”还好,顺利通过,几分钟后,抵达目的地。车辙印已经被风沙掩埋,机械挖掘过的地面,熟土层和沙土就像被搅拌过一样,随处可见的残片远比人工盗掘的遗址多。
进入沙漠并不容易,就算知道方位,也有各种意外。一路同行的三辆越野车,经过那个深坑的时候,第三辆就被陷在了里面,是策勒县公安局的丰田车,俗称“牛头”。袁光军解释说:“沙子是越压越软的,车子整个被陷进去卡住,就再也使不上力了。”策勒县委的越野车返回去救援,原路刚走了几分钟,也陷到了沙地里。我们的那辆是策勒县林业局支援的车,配置远不如前两辆,再不敢轻举妄动。三辆车上都没有任何工具,最后只能求援,幸好只是在沙漠边缘地带,还有手机信号,只是不太稳定,需要爬到高高的红柳包上去打电话。半个多小时后,策勒县文管所聘请的遗址看护员阿布杜卡迪尔·买买提明骑着摩托,拿着“坎土曼”(当地的一种挖掘工具,类似铲子)赶来,还领来了救援的四轮拖拉机。
“在沙漠里出现意外太正常了,这根本不算什么,这里的人都有在沙漠里挖车几个小时的经历。”所以回过头去看这一轮的文物盗掘,他们行内的人基本都心里有数,“文物贩子大都是外来的,实地来盗掘的都是本地人,外人进不来,也做不到”。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