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早期书市 纪念章展位都被疯抢
从第一届书市开市就负责书市招商工作的李进考,至今已经是第21次负责招商了。
还记得第一届时,由于当时对书市很陌生,招商工作并不顺利。
1990年年底,特价书市举办了第二届,地点从劳动人民文化宫“移师”到了现在的国图。
“展位已经达到了56个。”李进考回忆说,连卖纪念章的展位也遭到疯抢,最后连抽屉都被挠了一个大窟窿。
此时,各地出版社也嗅到了商机,1991年年底,在原北京图书馆再办跨年“特价书市”时,参展商达到了200多个。
特价书市在北京城内正式“亮”了。1992年开始,每年基本要举办春季、秋季、冬季三次书市。足迹遍布劳动人民文化宫、原北京图书馆、首都体育馆。
从1997年开始,书市第一次进驻地坛公园。到了2001年、2002年,展位达到了1300多个。“地坛书市”就此被老北京人叫开了。
经历过书市当年的辉煌,如今的“冷清”让他难以适应。
释因
精品太少 还遭互联网抢生意
地坛书市组委会总指挥常立勇坚持认为,书市的“刽子手”不是读书的人变少了,而是新形势下,实体书店的“经营不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异军突起,年轻人趋之若鹜,纷纷尝试新事物。尤其是电子商务网站切去了售书市场的一大块蛋糕。
常立勇还认识到,精品少、同质化、盗版书……这些“蛀虫”使得图书市场发生了变化,影响了书市的“声誉”。
常立勇说,全国出版社数量逾500家,每年图书出版量达到了30万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0倍还多,但近几年出的精品少之又少。一些出版社开始纷纷退出了地坛书市部分市场的竞争。
国内一知名出版社表示,每年的地坛书市都是主打价格战,但总是大型出版社和书店败下阵来,周围都是10元2本的盗版图书,对此,很多出版社和书店已经不对地坛书市再抱有任何希望。
专家
迎合收藏热转型 成功与否有待检验
书市遭遇“低谷”后,组委会一直想方设法力挽狂澜。2007年,为推旧书收藏,书市上出现了孔夫子旧书网一条街,6个摊位,全部是销售旧书的商户。今年8月份,又开了以“北京书市”为名的书市网络书店,应对网购冲击。
此外,为吸引客流,书市期间还“安插”了讲座、展览、体能测试、医疗专家服务、出国留学咨询等活动。在一系列的努力下,2008年书市客流量有了回升,一部分尝鲜网络的读者又回归传统,但110万客流的“神话”很难再复制。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张鸣认为,北京书市的变化与人们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也不无关系。书市打造图书收藏市场正是迎合了社会的收藏热,但变了味的书市还能否被市民接受就有待市场的检验了。
一些出版商也建议,书市只有提高品位,打造精品,摒弃盗版图书等地摊货儿的侵占,才能挽回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文/记者 杨诗凡
摄/记者 林晖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