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专家称转变公众观念比发现艾滋病疫苗更重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8 16:04:00   来源:羊城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自1981年世界上发现首例艾滋病人以来,时间过去了30年。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今天上午,复旦大学举行主题为“艾滋病发现三十年:重新认识与防治艾滋病” 的专题研讨会。与会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等多位医学、社会学专家认为,30年后的今天,艾滋病已远没人们想象中可怕。在中国,“防艾”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公众转变观念,这可能比发现艾滋病疫苗更重要。

  艾滋病防治进展快速

  据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介绍,自2004年起,全球艾滋病患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也开始下降,这得益于药物的开发及艾滋病的有效防治。

  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徐建青研究员指出,艾滋病疫苗研究快速推进了人类疫苗研究的步伐,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应能够动员机体的不同免疫力以攻击病毒保守部位,从而能够同时抗击不同的艾滋病毒,防止病毒逃逸。随着人类对HIV感染免疫保护机制的不断解析与对新疫苗策略持之以恒的尝试,疫苗预防艾滋病感染将成为现实。

  复旦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在介绍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现状时透露,目前所有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即使是最新药物方案,都无法根除病毒,但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可以将血浆中的病毒抑制到检测水平以下。卢洪洲认为,经过HAART,艾滋病患者完全可以长期生存,在没有疫苗的时代,治疗所有感染者与患者也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艾滋病人被“污名化”

  尽管在医学治疗领域,对艾滋病的防治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中国,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防艾”仍存在严峻的挑战。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认为,在中国多数人的眼中,艾滋病患者的得病都有罪错,艾滋病人群自然就被“污名化”,由此而产生社会反感和社会歧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即使怀疑有病,也不愿意检测,对艾滋病的防治极为不利。在中国,仍有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因此,在政府引导下,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复旦公共政策教授梁鸿则指出,艾滋病目前还未纳入医保治疗体系,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已经建立了从上到下的工作体系,给予了较大的重视,但在医保改革中如何关怀艾滋病人还有待加强研究和政策完善。 (记者 张炯强)

【 作者:张尚初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