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百年泺口黄河大桥存废之争:科学论证改变政府决策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8 09:52:00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资料片)

  11月20日,济南难得的一个好天气。夕阳西下,红树芦荻。风吹过,芦苇飘荡,房舍隐现。鹊山峻峭,金色的黄河咆哮而过。

  鹊华秋色中,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巨大的石墩,或浸于水中,或深扎岸边,托起横跨千米、穿越黄河的12孔钢梁。黑沉沉的钢梁纵横在暮色之中,将天空分割。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这座铁路桥即将跨入百年。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应该是黄河上仅存的百年在用铁路桥了。”多次去大桥探访、拍摄后,于建勇肯定地说。

  于建勇是济南铁路局电视台专题部主任,现在,他正在和同事制作一部关于这座大桥的专题片。这不仅出于工作原因,他本人对历史建筑也非常感兴趣。从去年夏天开始,于建勇就在国内所有老照片网站中不停地“穿越”,大海捞针般搜寻有关这座铁路桥的老照片,在宝贵的影像资料中感受历史的细节。

  于建勇原打算拍一部历史纪录片,甚至想给这部片子起名《脊梁》。在他看来,这座桥被炸掉,修好;之后又被炸毁,又重建,几起几落,屹立不倒,实在配得上“脊梁”这个名字。

  但越是深入探访,于建勇越觉得,这座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起伏跌宕的历史,关于詹天佑、孙中山、蒋介石这些历史人物和这座桥的故事。更重要的是,20多年前,围绕这座桥的存废之争,那些敢于坚持真理的科技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从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他们让我见识了什么才是活得纯粹的人”。于建勇觉得,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良心去做事,这种精神和勇气,才是这座大桥留给现实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这才是真正把建筑当做百年大计来做”

  在济南铁路局档案室,于建勇看到了出自德国人之手、保存了100多年的大桥设计图纸。

  1908年,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津浦铁路破土。绵延1000多公里的铁路一直往北,要跨越最大的障碍——黄河。

  “承建大桥的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早在铁路动工前7年,就在黄河上、下游180公里范围内勘测。经过长达3年的比选,地址最终选在泺口。”于建勇说,这是个最佳的建桥位置,南依大坝,北枕鹊山,依赖天然屏障,主河道十多年间未改道。

  从1912年11月29日交付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座桥一直是亚洲跨度最大的铁路桥。

  “这座百年大桥,即使放到现在来看,设计理论、思路和施工方法,仍然不能说落后。”曾兆来是于建勇寻访到的与大桥联系密切的一位专家。

  这位曾经专管铁路桥梁等设施的济南铁路局工务处副处长,20多年前担任山东铁道学会秘书长。在曾兆来看来,最值得推崇的,是这座桥的设计施工责任制。

  “我见过桥的图纸,是布纹画的,上面只有一个人的签字,但这个人要真正负起责来,终身责任制有可取之处。”曾兆来不自觉地做起比较,“现在的设计、建设是层层签字,可结果呢?”

  20多年前,曾兆来曾在桥桩附近进行钻探,发现桥桩基层的原状土并没有受到破坏,甚至还发现了当年留下的鸡蛋壳,这说明,8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洪水、冰凌冲击,都没有影响到桥桩的基层。

  而最为关键的桥梁连续梁摆轴支撑运行了100年,并没有大的变动,这说明大桥的材质和设计是过硬的,“看了德国人的设计和建造,才明白,这才是把建筑当做百年大计去做的态度。”

  曾兆来把这座大桥称作“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桥身上至今仍有弹孔存留。“1927年北伐战争,8号桥墩被炸,8、9孔钢梁被炸落;三年后,黄河两岸炮弹对射,钢梁多处被炸伤;到了1949年,又有三孔桥被炸。”

  最严重的一次伤害发生在1937年,日军南犯济南,大桥3孔悬臂梁坠入河中,钢梁杆件被炸伤87处之多。日本人很快修复了大桥,9、10、11孔连续梁更换为日本汽车制造株式会社制造的新梁。

  逃掉战争伤害的铁路桥,到了1989年,却面临被拆的命运。

【 作者:肖媛媛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