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新中国成立沈阳全城狂欢 工人接连刷新生产纪录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4 10:33:00   来源:辽沈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刊发在当年报纸上的锦州市民庆祝人民政协闭幕的照片。 记者 张珺 翻拍

    当时的报纸上刊发的、市民们在街头表演秧歌剧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照片。 记者 张珺 翻拍

  一九四九 沈阳全城狂欢庆祝新中国成立

  工人修复“北平号”机车

  1949年解放后,沈阳的国营工业迅速恢复,不仅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还开展了红五月大竞赛,并实施定额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当时沈阳市的铁路工人们有个壮举,他们凭借一腔热忱,自行研究,竟然修复了“北平号”机车,这件事迅速轰动了整个辽宁,大家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真的将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1949年10月1日,是全中国人民都难忘的日子,当时,全中国都沉浸在一片狂欢声中,辽宁也不例外。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辽宁的工人们用自己的热情干劲迎接着美丽的朝阳。

  新社会穷孩子念上了书

  新中国成立之前,沈阳的一切都焕发了欣欣向荣的面貌,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社会治安到发展生产、乃至市民的娱乐都展现出健康复苏的样子。1949年10月1日的《东北日报》有篇报道《沈阳市十个月来的工作》,就将沈阳市1949年以来十个月内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盘点:“此外不少的下层人员(如留用的旧警察)的旧思想旧作风,一时难于改造,以致在工作中尚有欺上瞒下、阳奉阴违、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勾结包庇坏人的违法行为,还有不少的违反人权自由(如打人骂人等)的错误行为。 ”

  针对这种情况,沈阳市当时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防奸防火防盗”工作,所有人都踊跃地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中,大家不仅齐心协力遵守规则,还积极检举揭发那些有渎职行为的小官员。也有很多老百姓在旧社会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因此容易出现自顾自的情形,但是当希望的曙光照耀在沈阳的地面时,很多老百姓都自觉自发地鼓起十足精神,为他们的未来而奋斗,邻里间更团结了、热心助人的风气也越来越浓,整个沈阳市的治安焕然一新。

  除了治安好转外,沈阳市的工农业等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国营商业方面,“首先设法解决了人民急需的粮食问题,我们又根据南北满物价情况,公平合理地奠定了沈市几种主要物品的价格,使公私营商业有所遵循……并在公私营工厂中采购了加工货物总值三千一百亿元,向市场出售民需物资及工业生产原料成品总值六千亿元。”市营地方工业也开始恢复发展,当时已经开始正常生产的有陶瓷、酱油、制针、缸砖、珐琅、灯泡、制纸、纺织加工等40多个厂子。另外,在国营商店的帮助下,沈阳市的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共有职工、街道、农村合作社160个,拥有社员20万人。

  在文化教育方面,沈阳将全部财政开支的22.1%作为文化建设的经费,当时有公立中学19所,私立中学5所,当时还出现了工厂小学,也有农村小学等,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也都上了学。在旧社会,能够念书是多少穷孩子最渴望的梦想!

  狂欢庆祝新中国成立

  当日子一天天临近1949年10月1日,沈阳的喜庆气氛也越来越浓。

  1949年10月1日的《东北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家家红旗户户红灯,沈阳全市热火朝天》:“沈市家家红旗、户户红灯,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夜晚市内更形热闹,一片锣鼓、灯火辉煌,各机关亦普遍张灯结彩,迎接庆祝大会。 ”

  当时沈阳市民自发成立了不少宣传大队,为老百姓讲解新中国,中国医科大学的宣传队是最出色的,9月29日,他们组织了6个宣传队,每队约两百人,又组织了150个访问组,每组3、4人,在和平区内的街头巷尾开展宣传。有趣的是,他们的宣传可不是一般的唾沫横飞地说,而是用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他们创作了《狂欢歌》《庆祝人民政协》等短剧在槐树底下就开演了。另外,他们还扭秧歌、打花棍、唱莲花落、拉洋片、说相声、搞演讲,围观的老百姓都乐开了花儿。当时的鲁艺还派了文工团去工厂里帮工人们排演话剧。

  终于,1949年10月1日在万众欢庆中到来了。在全市16个文化馆的黑板报上,都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中心内容。在这期间,沈阳的剧院平均每日的观众都在1万人以上,在10月1日至3日期间,全市各剧院都演了由东北文协平剧团徐菊华写的《胜利花儿开》剧作。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报纸上到处充满了喜洋洋的色彩,辽宁省各市人民都打起鼓来唱起歌、走上街头扭秧歌。就以《东北日报》为例,就有不少类似的报道。

  例如《狂欢之夜,锦州庆祝人民政协胜利闭幕特写》,当人民政协胜利闭幕的消息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传入锦州后,聚集在收音机前的锦州市民顿时沸腾了,“全市连夜卷入狂欢热潮中,干部及广大听众在收音机前就鼓着掌跳起来了……辽西省委宣传卡车立即出动街头,省市文工团的秧歌队急忙化上妆连夜在街上扭起来……震天的锣鼓声,雄壮的管乐声,惊动了全体市民,他们从床上爬起来立在院墙里,蹲在围墙上。商店又开了门,许多商人们只穿着短裤、布衫即跑到街前,与游行的行列喊起一致的口号。松林馃食店的老板拿出一百度的电灯泡安上门灯……”

  开国大典前后几天,普天同庆。名为聂眉初的作者在报纸上发了一篇现场报道,讲述的是鞍山市民在开国大典第二天“欢乐永无尽头”的情景:“离开会还有一点钟,鞍钢职工队伍就急着用跑步奔向会场,每个人都是一张笑脸,沿路把快乐传染给行人。……今天街头上的孩子特别多,都牵着小手蹦着跳着,笑指街上通过的市民队伍:看!长胡子的老伯伯!头顶上光秃秃的老奶奶,都穿上了新衣服,婶子大娘的头发乌黑油亮,大姐姐们的脸蛋都染得红扑扑的。……小房身铁矿的工友半夜三点起身,跑了三四十里路,都早早赶到了。 ”

  《工人报》也报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盛况,题为《街头速写,欢呼新中国》:“红色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锣鼓声、鞭炮声,响遍了人民的沈阳城。工人们,铁路工厂的、被服工厂的,都把秧歌队扭到街上去了。……新华电台、医科大学、南站的卡车都纷纷出动了,新华电台彩车停在太原街口……医大宣传队的街头剧把街道堵住了,他们在歌颂着新中国的诞生。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太太听到‘共产党领导人民大翻身,得了天下当主人’的时候,她乐得满脸喜笑,心也像开了花,不住地鼓掌。 ”

  当时的沈阳各大街口都扎起了漂亮的牌楼,中山广场的庆祝塔更是别具匠心,采取了“四面八方”的搭建形式,到了晚上,也和白天一样,欢呼的声音从未停歇。“和平区饭馆业、浴业工友们,从太原街扭出去,东北银行的秧歌队高举着火把,从拥挤的人群中出现了。 ”花车、彩灯,和欢乐的人群把沈阳的十月渲染成了一片不夜天,比元宵佳节不知热闹了几倍。

  工人接连刷新生产纪录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一步步成了共和国的长子,辽宁的工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这种工作热情,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形成了。

  1949年在沈阳市的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恢复改造与发展生产是沈市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十个月来生产工作获得了初步成绩。 ”沈阳的国营工业迅速恢复,不仅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还开展了红五月大竞赛,并实施定额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当时沈阳市的铁路工人们有个壮举,他们凭借一腔热忱,自行研究,竟然修复了“北平号”机车,这件事迅速轰动了整个辽宁,大家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真的将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那时候,除了《东北日报》开始关注普通工人的生活外,《工人报》的创刊也将工人们的劳动热情调动起来了,报纸上一个个的劳动榜样都尽可能发挥着自己的热量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家乡,一项项新纪录不断产生。

  《东北日报》新闻《只一点五十三分,抚顺王金钟再创车丝杠新纪录》:“抚顺矿务局机电厂,继张凤德、李荫怀两人的车丝杠新纪录之后,又创造出最高的空前纪录,工友王金钟,只用一点五十三分四十五秒钟,完成了全部合格的六尺车床用的丝杠。 ”除了介绍新纪录,还介绍了王金钟的秘诀以及各种操作技巧。在新闻下面,还刊登了几位成绩也很好的工友和王金钟的合照。

  《工人报》中有很多报道都是工人自己写的,其中一篇叫《师傅英雄徒弟好汉》,是工人王兴义写的。工人写出来的文章都非常新鲜活泼,读来特别有趣:“‘有啥样师傅就有啥样徒弟’,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要不信,你就看一看下面这两个师徒的事迹吧! ”

  师傅名叫王兆荣,1949年9月初,以2小时36分创造了车六尺车床主轴的新纪录,9月份,还超过了生产任务的69%,他是抚顺第一机器厂的创造新纪录的英雄。可是,他的徒弟张鸿礼也丝毫不示弱,跟着师傅干活儿已经5个月了,这小徒弟和别人不一样,“做啥都非常仔细,从来就没干过一样冒失事儿,平常对师傅总是温和尊敬。 ”王兆荣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总是手把手地教徒弟干活儿,怎样看图纸、怎样磨刀、怎样算轮……尤其当老王当上全厂的模范后,教徒弟教得更卖劲儿了。

  在自己刷新纪录后,老王就提议自己的徒弟也去挑战一下,其实小伙子张鸿礼早就摩拳擦掌了,他一听说喜得合不拢嘴,赶忙使出浑身本事,结果用了3小时40分就把一根主轴做完了,虽然比师傅用的时间长,可也不差。师徒俩还不满足,打算更上一层楼呢。

  在日本和伪满的双重压迫下,东北的工人们过的生活很悲惨,疾病、死亡、贫穷如影随形,不仅生活没有保障,连尊严都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工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温暖,自然就有了干劲,用“热火朝天”来形容非常贴切。 记者 张珺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