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福州市民呼吁保护古村落:福州岳峰镇竹屿村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23 18:39: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一封福州市民呼吁保护古村落的信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生长于福州,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在福州拍摄那些老房子的照片。然而,最近我发现福州岳峰镇竹屿村一些历经岁月变迁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在福州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摇摇欲坠,面临危险境地。

  “竹横前后屿,林蔚凤丘山”,是福州一副著名的嵌地名联,指的是东郊鼓山一带的村落——竹屿、横屿、前屿、后屿。屿,即岛屿,从前的福州,水网纵横,河泊遍布,这些村子都是水中的小岛。世事变迁,岁月早已将这些湿地小岛变成了城边村了。

  旧时村落多聚族而居,竹屿村就是个以邓姓为主的村落。邓姓在福州虽是个小姓,但竹屿邓氏以不及百户之族,仅现代就出了近代海军将领邓家骅,著名教育家邓萃英,著名物理学家邓昌黎,台湾音乐大师、当代知名小提琴家及指挥家邓昌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文学家邓拓,著名植物真菌学家邓叔群……一串灿若繁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竹屿邓氏在福州城市历史中的分量。竹屿村中心坐落着重建的竹林境,主祀拿公,拿公主管江河和井水以及导航船只、保佑航行。拿公信仰,是福州作为水运城市的一个见证。其右为竹林书院,是宋代大儒黄干的邓姓门生学成后,在竹屿村创办的。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出身、授户部主事的邓原岳,把书院遗址改为竹林精舍,邀来著名学者谢肇淛、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火勃等在此结社吟咏,时人尊为“福州竹林后七贤”。重建的竹林书院内有文昌祠,祠中有一尊不起眼的石香炉,上刻隶书“竹林书院”四字,古意盎然。竹林境是竹屿村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村民交往的主要公共场所。竹屿村中现完整保留邓家骅故居,其孙女仍居住在老宅内,并已列入福州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规划。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左路为花厅,前后分为男、女花厅。竹屿村是福州有名的海军村,从清末至解放前,村中男丁有许多在船政水师当兵,邓氏后人尚保存部分当年海军文物,是福州船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村中池边1号大厝,又名魁舆,为规模庞大、三纵两进深夹两路花厅的大宅,建期占地约5000平方米,宅前有大石埕,老宅主人姓陈,与邓姓同属村中大姓,大宅中曾走出了五口通商时期在仓前兴办“舆春”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的陈钟怡,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的陈尔修、陈周藩(陈尔修族名周仁,与朱绍良同窗,解放前任福建军管区中将副司令,曾随同冯玉祥将军并肩抗日,后至台湾任陆军上将),马尾船政毕业留学德国深造舰艇鱼类技术的海军中将陈尔恭,以及大批在银行业、教育业有卓越贡献的族人。老宅三路均为福州传统民居样式,两路花厅则为西式,体现了近代福州民居中西合璧的特色,规模庞大,在福州城内已属罕见,可惜尚无任何保护级别。

  古木牌坊,在竹屿村村东路口,系木质结构,四柱三门,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12年(1923年)重修。横额两面各书“兄弟孝友”“父子贤良”八个大字,据调查,此为福州仅存的明代木牌坊,也是福州仅存的两座木牌坊之一,弥足珍贵,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年久失修,处于倾颓的危险境地。

  坊兜桥建于宋代,为东西走向,石构,单孔,平梁,长6.95米,宽2.7米。桥面曾残存有宋代“弟子”“舍钱”等题刻,估计是建桥时刻的捐款人姓名。村中还有邓拓祖居,原为三进大宅,现存一进。

  随着福州城市不断长大,三环路将在今年年底全线通车,“竹横前后”,这些三环路边的村子来到城市化的边缘。福州市政府为改善城中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展开了横屿组团项目二期房屋征收工作,今年9月底开始,计划于明年1月中旬以前基本完成。横屿组团二期涉及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鼓山镇横屿村共2个行政村,征地面积3000亩,房屋征收面积约121.6万平方米。据村民说,目前,邓家骅故居、大厝一号等老宅均已丈量,而坊兜桥仅仅是文物登记点,均面临拆迁危险。“父子贤良”木牌坊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一旦周边水泥房拆迁,如无保护措施,极易损毁。

  福州正在努力发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其中船政文化以及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民居文化都作为福州对外展示的名片在深入整理挖掘。竹屿村中保留的文化胜迹尚未引起重视,便来到了拆迁的推土机前。目前,竹屿村的危急现状也引起了不少福州市民的关注,他们纷纷通过网络等媒体发声,希望竹屿村历史文化遗存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保存下这段与三坊七巷相呼应的福州船政史。

 

【 作者:部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